时间:2016-12-12 20:03:38 来源:8794网 编辑:小霸气
相关粮食类:玉米、小麦、高粱、糯米、小米、粳米、荞麦、粘米、大麦、麦芽、黄粱米、雀麦、薏米、浮小麦、谷芽、青粱米、红粟米、黍米、米皮糠、青稞
[异名]稻米,江米,元米。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糯稻 Oryza sativae L.var.glutinosa Matsum.成熟去壳的种仁。
[采制]用机器除去稻壳,取其种仁。
[性味归经]甘,微温。入脾、胃、肺经。
1.《名医别录》:“味苦。”
2.《千金·食治》:“味苦,温,无毒。”
3.《本草拾遗》:“性微寒。”
[功效主治]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缩尿敛汗,解毒。主治虚劳不足,脾虚泄痢,消渴,自汗,鼻衄,妊娠腹痛,痈疽疮毒。
1.《名医别录》:“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
2.孙思邈:“脾病宜食,益气止泄。”(引自《证类本草》)
3.《本草拾遗》:“主消渴。”
4.《日用本草》:“补中益气,实肠。”
5.《本草元命苞》:“止鼻衄血。”
6.《医学入门·本草》:“养下元,缩小便,治妇人胎动腹痛下黄水,和气血药中服之。炒黑水调,傅痈疽、金疮、水毒、竹木刺。”
7.《本草纲目》:“暖脾胃,止虚寒泄痢,收自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或入丸、散;或煮粥。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1.治小儿泄泻,日久不止,及男妇脾泄:糯米半升(姜汁浸一宿,炒熟),山药半斤(炒黄)。为末,加胡椒末一钱,和匀,瓷罐收贮。每服一二钱,赤砂糖汤调化下。(《婴童类萃》)
2.治妊娠下痢赤白,心腹痛,小便涩:糯米一合,黄芪一两,当归一两半(微炒)。上药和匀,水煎去滓,不计时候分温四服。(《太平圣惠方》)
3.下乳汁:糯米、莴苣子各半合,生甘草半两。上煎汁一升,研药令细,去渣,分作三服。(《医学纲目》)
4.治鼻衄不止:糯米二合。捣罗为散,冷水调下三钱匕。(《圣济总录》)
5.治虚寒腰痛:糯米炒热,袋盛之,熨痛处。内用八角茴香研末,酒服下。(《华佗神医秘传》)
6.治病后津液燥少,大便不通:糯米二合(炒灰存性,研细),猪胆一枚(取汁),砂糖少许。上和研如膏,纳少许入下部,立通。(《圣济总录》)
7.治鹤膝风:糯米煮饭,酒并曲三味共捣,敷痛处。(《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8.治龙缠疮,身上生疮如粟米大,成块成路极痛者:糯米不拘多少。浸胀擂浆,淀粉搽之。(《片玉心书》)
[成分]
化学成分:含淀粉、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等。
营养成分:每100g含水分 14.6g,蛋白质6.7g,脂肪1.4g,碳水化合物76.3g,能量1443.48kJ,膳食纤维0.2g,灰分0.8g,维生素B10.19mg,维生素B20.03mg,维生素PP2.0mg,钙19mg,磷155mg,铁6.7mg。
[药理作用]本品具有抗肿瘤作用。
[药论]论糯米温肺暖脾胃之功。①李时珍:“糯米性温,酿酒则热,熬饧尤甚。孟诜、苏颂或言其性凉、性寒者,谬说也。《名医别录》已谓其温中,坚大便,令人多热,是岂寒凉者乎?今人冷泄者,炒食即止。老人小便数者,作粢糕或丸子,夜食亦止。其温肺暖脾可验矣。痘证用之,亦取此义。”(《本草纲目》)②缪希雍:“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补,则中自温,大便亦坚实。温能养气,气充则身自多热。大抵脾肺虚寒者宜之。”(《本草经疏》)③冯兆张:“糯米温暖胃之中气,制紫草之余寒,兼能催浆,使胃中气壮,邪不内攻。凡脾胃虚弱作泻,或五六日不起发灌浆者尤妙,灌浆时,用以煮粥尤宜。”(《冯氏锦囊·药性》)④张璐:“糯米,益气补脾肮,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滞,且利小便,以滋肺而气下行矣。”(《本经逢原》)⑤杨士瀛:“痘疹用糯米,取起解毒,能酿而发之也。”(《仁斋直指方》)
[使用注意]湿热痰火及脾胃积滞者禁服。不可多食。
1.《食疗本草》:“使人多睡,发风动气,不可多食。”
2.《食性本草》:“久食发心悸,及痈疽疮疖中痛。不可合酒共食,醉难醒。”
3.《本草纲目》:“糯性黏滞难化,小儿、患者最宜忌之。脾肺虚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食之最能发病成积。”
[医家论述]
1.《本草衍义》:“稻米,今造酒者是此,水田米皆谓之稻。前既言粳米,此即稻米,乃糯稻无疑。温,故可以为酒,酒为阳,故多热,又令人大便坚,非糯稻孰能与子此。《西域记》:天竺国土溽热,稻岁四熟,亦可验矣。”
2.《本草纲目》:“糯稻,南方水田多种之。其性粘,可以酿酒,可以为粢,可以蒸糕,可以熬饧,可以炒食,其类亦多。其谷壳有红、白二色,或有毛,或无毛。其米亦有赤、白二色,赤者酒多糟少。种粒白如霜,长三四分者。《齐民要术》糯有九格、雉木、大黄、马首、虎皮、火色等名是矣,古人酿酒多用秫,故诸说论糯稻,往往费辨也。”
[食疗方选]
1.糯米阿胶粥
原料:糯米100g,阿胶15g(捣碎,炒令黄燥,捣为末)。
制法:先煎糯米作粥,临熟下胶末,搅匀食之。
此粥补中益气,养血安胎。治妊娠胎动不安。
2.糯米猪肚丸
原料:糯米适量,猪肚1具。
制法:糯米入猪肚内蒸干,捣作丸子,日日服之。
此丸健脾补虚。治虚劳不足。
3.陈糯米饮
原料:陈糯米不以多少。
制法:陈糯米麦麸同炒令黄色,研为细末。米饮调下10g,或熟猪肉蘸末食之亦可。
此饮补气敛汗。治自汗不止。
4.梅花汤
原料:糯谷(旋炒作爆蓬),桑根白皮(切细)等分。
制法:上每用30g,水一大碗,煮取半碗,渴则饮,不拘时候。
此汤补中益气,清肺润燥。治三消渴利。
5.糯米山药粥
原料:糯米、淮山药各30g。
制法:上两味共煮粥。熟后加白糖适量食之。
此粥健脾止泻。治脾虚泄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