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简介资料 蔡元培生平经历故事 改造北京大学[第2页]

时间:2016-12-08 16:33:28 来源:8794网 编辑:小霸气

  改造北京大学

  一九一六年六月,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蔡元培回到祖国,于一九一七年担任了北京大学校长。当时的北大,是一座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封建学府。蔡元培就职后,开始了对北大的整顿改造。

  蔡元培到校的第一天,校役们排队在门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他脱下礼帽,也规规矩矩地向他们鞠了一躬,以示还礼。这个小小的举动,打破了北大历任校长不理睬校役的习惯,开创了新的风气。此后,他每出入校门,校警向他行礼,他也脱帽鞠躬,表示校长与校警人格上的平等。

  蔡元培从整顿文科入手来改革北京大学。因为文科教员中顽固守旧的人物不少,是北大前进的障碍。他到北大不到十天时间,就亲自拜访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当时主编《新青年》杂志的陈独秀,并聘请他担任文科学长(即文学院长)。后来,他又先后聘请了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人来北大任教,形成了以陈独秀为首的革新阵营。他们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使北京大学一扫以前腐败沉闷的滞气,气象一新,成为“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

蔡元培简介资料 蔡元培生平经历故事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他根据西方国家办大学的经验,提出了“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以打破当时占垄断地位的封建文化统治,为新文化、新学术争得合法地位。他说: “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其实,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是为了对抗封建文化专制主义,而兼容并包也不是主张无原则的混合杂凑,乃是鼓励新派人物去争夺文化阵地。

  蔡元培进行了学校领导体制的改革,推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实行教授治校。他仿效德国的大学教育制度,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最高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校长任评议会主席,其余评议员由教授推选。各系成立教授会,系主任由教授互选,任期二年,教务长由各系教授会主任推选,任期一年。这种体制,扩大了民主,给教育者以办学的权利,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蔡元培还对学科和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加强文理两科,学生实行“选科制”,可以自由选课。他还在北大正式招收女学生,造成了我国男女同校、教育平等的新风气,这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是破天荒的创举。

  蔡元培的这些改革和整顿,有力地推动了北京大学从封建学府到近代资产阶级大学的转变。在他的推动和提倡下,北京大学学术研究、自由讨论之风盛极一时,文、理、法各科几乎每周都有学术讲座,各种学术团体纷纷成立,著名的有画法研究会、新闻研究会、进德会、国民杂志社、哲学研究会、平民教育讲演团、数理学会、地质研究会等,蔡元培还自任新闻研究会的会长。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北京大学不仅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而且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在李大钊的带动下,北京大学相继成立了社会主义研究会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两个研究会成立时,蔡元培都同意在《北京大学日刊》刊登通告,他还应邀出席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立大会,并发表了简短的演说。由于蔡元培坚持思想和言论自由的原则,使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和法律系先后顺利开设了《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和社会运动》等课程,广泛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