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军事家李靖简介生平经历 李靖怎么死的

时间:2017-03-07 15:11:00 来源:8794网 编辑:小霸气

  在唐王朝的开国功臣中,李靖沉厚恭谨,才兼文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军事家。他追随李渊、李世民父子,为大唐王朝的建立东征西讨,屡立大功,并因此而出将入相,历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检校中书令、尚书右仆射等高职,先后受封为永康县公、代国公、卫国公。以此,后人多尊称他为李卫公。

  一

  李靖本名药师,生于北周武帝天和六年(571),卒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出身官僚士族家庭。其祖父李崇义,为后魏殷州刺史、永康公; 父李诠,为隋赵郡太守。李靖姿貌英伟,胸有大志,少年时即以文才武略而闻名。他时常对身边亲近的人说: “大丈夫如能遇明主,逢时势,一定要努力建功立业,以博取富贵。”他的舅舅韩擒虎,是隋朝的一位宿将,经常和他讨论用兵之道,对他称赞不已,并且曾经感叹地说: “可以与之谈论孙、吴兵法的,只有这个人啊!”李靖刚刚踏入仕途时,任隋朝长安县(今陕西西安附近)功曹。后来,又在兵部担任了驾部员外郎。这些官职,都很低微。但是,李靖过人的才干,却受到了朝内重臣吏部尚书牛弘和宰相杨素的赏识。牛弘认为李靖有“王佐之才”,杨素有一次甚至拍着自己的座位对他说: “你终有一天会坐在这个位子上的。”

  隋炀帝大业末年,李靖升任马邑(今山西朔县)郡丞。在隋代的一郡之中,丞是一个地位较高的职务,仅次于太守、通守。然而,此时的隋王朝,由于炀帝昏庸无道,残暴奢侈,穷兵黩武,滥用民力,在经济上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政治上已经陷入危机四伏的绝境。大业七年(611),山东人王薄首先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章丘县境)起义。此后,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迅速遍及全国。一些大官僚大地主见有机可乘,也纷纷起兵反隋。受炀帝之命留守太原的关陇贵族地主集团的代表人物唐国公李渊,本是炀帝的姨表兄弟,这时也图谋取隋王朝而代之。李渊起兵反隋的密谋,因其出击突厥于塞外而被李靖察觉。于是,李靖便把自己锁入囚笼,让人送往江都(今江苏扬州),以向正在那里巡幸的隋炀帝告发。当他到达长安时,道路阻塞不通,因而只好滞留在那里。

  大业十三年(617),李渊听从其次子李世民的建议,终于在太原起兵反隋。他乘农民起义主力瓦岗寨军与隋将王世充在洛阳一带相持不下、隋关中地区空虚之机,迅速渡过黄河,攻占长安。于是,滞留在长安的李靖便成了李渊的俘虏。由于李靖要向炀帝告发李渊起兵反隋之事,李渊决定将其处死。临刑之际,李靖大呼道,“你唐公起兵,本来是要为天下除暴止乱,难道您不想成就大业,却要因私怨杀壮士吗?”李渊见李靖人才凛凛,言语雄壮,知其不是等闲人物,不免心中暗暗称奇。这时,李世民又从旁为他求情,李渊终于同意免其一死。从此,李靖归附了李渊、李世民父子,实现了他“遇主逢时” 的宿愿。

  二

  隋大业十四年(618),炀帝在江都被大将军宇文化及杀死。五月,李渊在长安废隋恭帝杨侑自立,建国号唐,改元武德。此后,唐王朝便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在巩固关中、经略北方的同时,李渊于武德二年(619)开始经略两湖及岭南地区。此时,山南(秦岭以南地区)、巴中(今四川宣汉、平昌地区)、巴(今四川重庆地区)、蜀(今四川成都地区)等地已均为唐所控制。于是,李渊任命宗室赵郡王李孝恭为夔州(今四川奉节)总管,让其大造舟楫,教练水战,以图攻伐割据两湖地区的萧铣。

  萧铣系南朝后梁宣帝萧詧的曾孙。当隋末农民起义蜂起之际,萧铣乘机在巴陵(今湖南岳阳)起兵。唐高祖武德元年 (618)夏四月,萧铣自称皇帝,国号为梁。不久,他又迁都江陵(今湖北江陵)。数年之间,萧铣即控制了长江中游及岭南的广大地区,势力范围东至巴陵,西至三峡,北达汉水,南至交趾(今越南北部),拥精兵40余万,成为南方一股强大的割据势力。

  为加强攻伐萧铣的力量,并协助李孝恭筹划用兵之前的准备工作,李渊又命令李靖率所部前往夔州。李靖行至峡州(今湖北宜昌)时,受到了梁军的阻截,军不得进,因而一时无法抵达夔州。李渊因与李靖有宿怨,此时竟借口其迟留不进而暗中命令峡州都督许绍将其处死。许绍十分爱惜李靖的才能,受命后不忍加刑,反上书为他说情,从而使他又一次得以免死。武德三年(620)十二月,许绍时已升任峡州刺史,终于率军击败梁军,李靖才得以到达夔州。李靖到达夔州的时候,正逢开州(今四川开县)少数民族首领冉肇则率众来攻,李孝恭出战不利,唐军败还。李靖当即率800士兵前去偷袭冉肇则的大营,并在险要之处设下埋伏。冉肇则听说大营被袭击,迅速率部回救,结果遭到伏击,临阵被杀,其大营也被唐军攻破。李靖俘敌5000多人。李渊接到捷报后十分高兴,对身边的大臣们说: “我听说使功不如使过,如今李靖果然立下了大功。”他写信慰劳李靖说: “爱卿竭诚尽力,功劳显著,一片忠心,令人赞赏,不要忧虑得不到富贵。”他还亲自写了一道敕令给李靖说: “既往不咎,过去的事,我早就忘记了。”

  武德四年(621)初,李靖在对彼己双方的各种情况进行了反复对比和周密谋划之后,向李孝恭提出了十条攻伐萧铣的方略。李孝恭将这些建议报告了唐高祖李渊,李渊非常赞同,并立即采纳。他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兼李孝恭的行军长史,命令他与李孝恭迅速出兵。李孝恭系李渊的堂侄,曾招降巴蜀30 余州归唐,并为攻伐萧铣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在朝廷里颇有声望。但是,他在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指挥方面,尚缺乏实际经验和能力。所以,李渊将“三军之任,一以委靖”,让李靖在实际上担当了征伐萧铣的指挥重任。

  同年八月,唐军云集夔州,拟大举出师。而萧铣却认为,时值多雨季节,江水泛滥,三峡急流汹涌,行船困难,李靖不可能出兵。为了削夺那些恃功居傲、专权自恣的将领手中的兵权,在大战即将来临之际,他竟将梁军分遣至各地务农,只留少量军队作为警卫,不做任何准备。九月,李靖与李孝恭率 12总管自夔州顺流而下攻梁。他以庐江王李瑗为荆郢道行军元帅,率主力沿江东进; 以黔州(今四川彭水)刺史田世康出辰州(今湖北沅陵),趋武陵(今湖南常德); 以黄州(今湖北黄冈) 总管周洁明出夏口(今湖北汉口)。三路唐军,取三面包围之势,以合击江陵。将下三峡之时,诸将都请求待江水退落之后再进兵。李靖说: “兵贵神速,机不可失。现在大军刚刚集中,萧铣尚未知晓,如果乘江水正涨之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出现在江陵城下,攻其不备,此乃兵家之上策。即使萧铣得知我军出师的消息,仓促之间也来不及调集军队应战。所以,此战萧铣必然被擒无疑!”李孝恭认为李靖所言有理,就同意了他的意见。唐军分乘二千多艘战舰,浩浩荡荡驶出三峡,沿途攻拔宜都(今湖北宜昌西北)、夷陵(今湖北宜昌)和荆门(今湖北宜都西北约50公里处之长江南岸)。这时,萧铣部下大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驻于清江(今湖北清江口),孝恭乘胜将其击败。唐军俘获战舰300余艘,消灭敌人上万人。文士弘收兵再战,又败。唐军直抵江陵城下。萧铣所署之江州(今江西九江)总管盖彦举以五州之地降唐。

  萧铣见文士弘连战连败,十分恐惧,急忙下令征兵; 但是,梁军已被遣散于江南、岭外,路途险阻遥远,短时间根本无法到达,因而只好以现有兵力出战。李孝恭拟乘胜进击,李靖制止他说: “梁军刚刚丢掉荆门,现在孤注一掷,倾巢出战,这是救败之师,其兵锋很难抵挡。我们应当将部队停泊在南岸,坚守不战,以避其锋。梁军求战不得,锐气必然渐渐衰竭,并且有可能分兵回城防守。乘其气衰势弱之机发动攻击,胜利才有把握。如果马上出击,敌人乘锐而来,势必拼死抵抗,我军便很难取胜。”李孝恭不听,留下李靖守营,自己率军出营与梁军合战。事情果如李靖所料,唐军战败,奔逃回营。梁军乘机掳掠,一个个抢了不少东西,队伍散乱不整。李靖见状,立即指挥守营士兵出击。梁军遭到唐军的迎头打击,未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即大败而逃,被杀死及淹死者将近万人。萧铣率残部逃回江陵,闭门固守,从此不敢出战。唐军一举攻占了江陵外城和水城,俘获了梁军的所有舰船。李靖让李孝恭把所获敌船全部散于江中,诸将都说: “俘获敌人的物资,正好为我所用,为什么将其抛于江中,送给下游的敌军呢?”李靖回答说: “萧铣所占之地,南出五岭,东到洞庭,我们孤军深入,如果不能很快攻克江陵,待敌人援军四集,就会表里受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到那时,即使有船只,又有什么用呢?现在,我们将缴获的敌船放弃,任其塞江而下,敌人援兵见了,必然会猜疑江陵已被我攻破,从而不敢轻易进军。如此,他们就会往来侦视,打探虚实,延误时日,而我军便可利用这个时间攻下江陵。”孝恭采纳了李靖的建议,长江下游的梁军援兵果然疑惧不前。

  唐军以李靖为先锋,进一步加紧了对江陵的围困,江陵城内外交通完全断绝。萧铣困守孤城,日夜盼望救兵,而救兵却始终不到。唐军大队人马在李孝恭的率领下,源源不断地开到了江陵,把江陵围成了铁桶一般。这时,李靖又击败丁萧铣的骁将杨君茂、郑文秀,俘敌甲卒4千多人。萧铣见援兵无望,只好派人去唐军营中请求投降。李靖遂率军进入江陵。梁交州 (治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总管丘和等人在途中听说萧铣已败,干脆直接到唐军大营投降。唐军进入江陵后,号令严明,军纪整肃。当时,诸将对李孝恭说: “萧铣属下的将帅,凡与我军拒战而死的,罪状都很严重,请下令没收他们的家产,用以赏赐我军将士。”李靖认为: “王者之师,应当宣示忠义,吊民伐罪。梁之百姓,都是被逼迫抵抗我军的,与我军作战并不是他们的愿望。再说,他们也是各为其主,即使战死了,也是为主尽忠,与叛逆者不可同等看待。至于已经投降的人,更不可再加惩罚。现在江陵周围刚刚平定,应当示以宽大,以安抚远近的人心。敌已投降却没收他们的家产,既失救焚拯溺之义,也恐江陵以南的梁军因此而坚守不降。所以,这样做实在不妥。”李孝恭接受了李靖的意见,严令唐军将士:受降后不得妄取一物。于是,江陵城中,人心安定,南部各州县闻风归服。萧铣投降数天后,梁军10多万援兵才到达江陵,见江陵已被唐军攻破,全部解甲投降。萧铣被押到长安后,李渊命将其处死。

  伐灭萧铣后,李靖因功被封为上柱国、永康县公,受命检校荆州刺史,并且可以按定制拜官授职。于是,李靖越过南岭,进抵桂州(今广西桂林),派人分头招抚各地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重要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都派子弟到桂州拜谒李靖,李靖则分别授之以官爵。武德五年(622)七月,冯盎等人终于向唐王朝投降; 岭南之地全部归附于唐,计 96州,60多万户。李渊特发诏书,慰劳和勉励李靖,并任命他为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使之镇抚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