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3-10 21:22:00 来源:8794网 编辑:小霸气
宋真宗天禧初年(1017),新中进士庞籍被授官黄州(治今湖北黄冈)司理参军,他风尘仆仆的赶往黄州报到就职。在州衙,庞籍受到了知州夏竦的热情欢迎。夏竦善相面,闲谈中,他对庞籍说: “你前途无量啊! 我的将来不过是一位使相而已,而你的将来则是做真宰相啊!”然后又评论庞籍的手相说: “你将来虽然富贵,但并不富裕,这一点倒不如我了。”
三十年后,夏竦的话幸而言中,庞籍累迁至宰辅,登上相位。不过,夏竦的另一句话也应验了,庞籍成为北宋仁宗时著名的“田园贫宰相”。
一
庞籍,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字醇之,端拱元年(988) 生于当地一个出名的地主家庭,其父庞格,曾官至国子博士,但庞家其他并无显宦之人,故家人对他期望很大。
自幼庞籍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他聪颖好学,博览群籍,年纪轻轻就已成饱学之士。大中祥符八年(1015)庞籍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遂被除授黄州司理参军,这是辅佐知州审理刑事案件的专门职务。黄州通接淮楚,襟带江汉,临深负险,屹为雄镇,为繁剧之地。因此,狱讼繁杂,事多棘手。但庞籍莅任处事,勘鞫狱讼,足智多谋,得心应手,很得知州夏竦的欣赏,视他为左右手,备加信任。
有一天,庞籍感到身上有些不舒服,便向夏竦请假。夏竦准其假,嘱其好好休息。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夏竦得庞籍家人来报,说庞籍已经死了。夏竦闻听大惊,说: “什么病?才几天便死了。”随即急促促赶到庞籍住所,只见庞籍的家属正悲天呼地的痛哭,并准备后事,为庞籍发丧。夏竦粗通医道,他命人端来灯,仔细察看了庞籍的面色后说: “庞籍没有死,他是被庸医治坏了。庞籍患的阳澄伤寒,只要对症下药,病很快就会好的。”于是出方承气汤,命人亟去买了药来为之灌下,果然不一会儿,庞籍就醒过来了,再过几天便痊愈了。此事一时传为佳话,说庞籍吉人天相,大难不死,必能大富大贵。庞籍对这些话虽不尽以为然,但也盼着仕途通达,能出人头地。
乾兴元年(1022),真宗病卒,仁宗赵祯继位。庞籍得夏竦的大力举荐,调任开封府兵曹参军。开封是北宋的首都,事更繁杂,职任更重,但庞籍亦更兢兢业业,有着才气超然、卓荦不群的表现,于是再得知开封府薛奎的赏识,以其精明强干,善理疑难,复荐改为法曹参军,执掌着开封府的刑名之政。后迁大理寺丞、知襄邑县(治今河南睢县)。
仁宗命修《天圣编敕》,庞籍被召入京,参预修撰。书成,擢为刑部详复官,专门负责审查全国各地已判决的大辟案件,驳正其违失断决与否。继又迁京朝官,任群牧司群牧判官。
群牧司执掌全国马政,负责督察各地有关饲养国马事务,检查官马繁殖与增减情况,转发有关马政的诏令、文牒于各养马院与养马监。庞籍任职以后,即被派出到各地检查各养马坊与养马监,核察官马繁殖增减等情况。在巡察中他发现,由于承平日久,国初以来制定的一些积极有效的规章制度开始废驰,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问题,尤其是官吏以权谋私的状况日加严重,他对此深以为忧,回京后即向仁宗上了一道奏疏,极言时弊说: “按照祖宗之制,官马不能借给臣下私用,是因为朝廷以武备为首务。可最近枢密院却以带甲马匹借给内侍杨怀敏,群牧司复奏皇上,才赐予一匹。三天以后,枢密院又复借给私人了,过了几天却又不借了。枢密院为职掌朝廷机密的军事机构,做事竟如此反复无则。平时,群臣百官向朝廷奏事,皇上即送中书、枢密院讨论。而近年以来有人则不按程序奏闻,或直接送中书省和枢密院。尤其是近来政务繁杂,朝敕命令亦多于前,有些诏书则多自内宫降下,不经三省讨论驳正,如此很难防范循私情、走后门等小人所为。以前,昭庆公主的儿子王世融殴打官吏,按律应当缴纳赎金以免刑处,朝廷则特以勒停加重处罚。近来却有内廷作坊物料库主吏盗窃官物,只因是宫廷之亲而逃避罪责,有司亦不究治。现在的法制如此不如往昔,臣深感困惑。大中祥符年间朝廷令严厉约束各地州县下属部门,结果,州县衙门的胥吏相率不辞而别,州县长官受到惩罚,朝廷却无人敢勇于承担责任。此类情形亦应有法令规定。”他的上疏受到仁宗重视,仁宗为此下诏,申严法制,其中规定: “凡遇内宫所降诏敕,百官可以拒绝执行,执章抗奏。” 庞籍亦先出知秀州(治今浙江嘉兴),又擢为殿中侍御史。
仁宗即位之初,以年幼奉遗诏尊真宗刘皇后为皇太后,真宗淑妃杨氏为皇太妃,军国大事由仁宗与皇太后一起听奏处理,实际上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刘太后手中。刘太后垂帘听政十年病卒,遗诏仁宗尊皇太妃杨氏为皇太后,让杨氏继承她的垂帘听政制度。礼部为此专门把刘太后垂帘制度修成为《内东门仪制》三卷,准备由杨太后继续使用。但围绕着太后的遗诏,还要不要垂帘听政,则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廷臣们多数认为,仁宗皇帝这时已长大成人,完全可以独立处理政事了,不必再由太后称制。经过反复辩难,决定只存杨太后之号,杨太后退居保庆宫,称保庆皇太后,由仁宗独立主政。在这场争论中,庞籍站在大多数主张撤帘还政的廷臣一边,上书仁宗,力陈垂帘听政之非,要求仁宗亲自听政,并主张将《内东门仪制》统统烧毁。最后,杨太后退居后宫,不敢参预朝政,仁宗得以亲政。
仁宗亲政后,庞籍又在正肃朝纲等方面,屡献良策,他说: “陛下躬掌万机,关键是如何用人。要在辨别邪正奸伪,任用贤正,防止朋党。选用大臣要采取众人公论,而不能听某些人的一面之辞,使那些勇于进取即忠正刚直的人布列朝廷,襄治国事。”当时,宰相张士逊为固相位,不惜采用排挤异己的手段,还暗地派人到各地选美女入宫,皇室后苑制作珠玉宝器的工匠也倍增于前,为此,庞籍在奏疏中还提出要“以俭约为师,以奢靡为戒,重惜国费。”实际上是不点名的弹劾张士逊的所作所为。张士逊此时正得仁宗的宠信,言官们当时说话,都千方百计地迎合张士逊,像庞籍这样直斥其行径的不多,因此庞籍深得同僚们的佩服,称他不愧为“天子御史”。
此时,亲政后的仁宗亦开始放纵色欲,常常深居九宫、贪恋女色而妨废政事。他尤宠爱新选入宫的尚氏、杨氏等美人,钟鼓弦乐之声,昼夜不断。尚氏等人则依恃仁宗的宠幸,毫无顾忌,有恃无恐,竟遣内侍随意以“教旨”发号施令,为所欲为。朝廷大臣对此都缄口不言,深怕有所得罪。又是庞籍,上书直言,痛切陈谏。他说: “自祖宗以来,从未有后宫美人妄称‘教旨’而发号施令、干扰府政的先例。今尚美人与内侍韩从礼等一起破坏国家法度,臣担心这会影响圣上的圣德,乞朝廷杖责违法内侍,以儆他人。”仁宗不得已,遂下诏责斥尚美人、杖笞宦官韩从礼,并令有司: “今后凡是自内宫传人的命令,有司有权拒绝执行。”从此后宫肃然,朝政也免受后宫干扰。庞籍更赢得忠鲠之誉。
曾一度受仁宗宠任的三司使范讽以权谋私,先为阿附自己的左藏监库吴守则虚报政绩,迁其官职,继又因吴守则的女儿嫁内宫尚美人的弟弟,范讽以贺礼为名送吴守则银质马鞍,以图得尚美人的欢心,固结权位。对范讽这种放旷不轨,不遵礼法,毫无廉耻的行为,庞籍颇为反感,为了端正官风,他先后数次上书弹劾范讽,建议朝廷严惩范讽,以儆效尤。但范讽与宰相李迪关系密切,李迪极力偏袒他。这样一来,不仅庞籍的奏疏皆被留中不发,搁置起来,而且庞籍还被冠以言宫禁事不实的罪名,遭到贬黜,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陛辞之际,他仍对仁宗说: “范讽的罪若不加惩处,臣担心官风将日趋腐衰,西晋之乱将会重演,还请圣上深思。”仁宗仍不醒悟,反而以他弹劾范讽之事有出入、不尽实为名,再降其官太常博士、贬知临江军(治今江西清江西)。及至后来范讽失宠,复为宰相吕夷简所厌恶,仁宗才下诏追查范讽的罪行,贬范讽为武昌军节度行军司马,申斥败坏士风的行为。景祐三年 (1036),庞籍亦由福建路转运使召入为侍御史,复改刑部员外郎、知杂事,迁判大理寺,晋天章阁待制,渐渐恢复仁宗对他的信任,并在此后逐渐得以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