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相张浚简介生平经历 张浚竟是张九皋的后裔[第2页]

时间:2017-04-06 18:04:00 来源:8794网 编辑:小霸气

  三

  张浚认为,要复兴大宋,当从关陕开始。考虑到金人有可能先入陕,然后自陕攻蜀,那样一来,东南便陷入被夹攻的境地,势难保全。因此,张浚向高宗极陈利害,并请任川、陕。高宗也正为两地无得力者镇守而犯愁,遂命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

  张浚出任川、陕后,将幕府安置在秦川。这时,有谍报金人将进攻东南,张浚急命诸将整军前往,及至房州(今湖北房县),攻至江、淮一带的金军得知情报后,已快速撤军北去。张浚还师。

  张浚率军回到关陕后,又得知金帅兀朮仍在淮西,张浚怕他伺机再去侵扰东南,便集合五路大军回到永兴(今湖北永兴),以牵制河南金军。兀朮赶来支援,张浚与之大战富平 (今河南孟县西南),经原帅刘锜亲率将士冲锋陷阵,杀敌甚众。然而,由于環庆帅赵哲擅离职守,其部临阵脱逃,致使诸路大军全线溃退。张浚只好退保兴州(今陕西山阳),并上书待罪。高宗深知张浚不易,不仅未加责备还亲自手诏,加以慰勉。

  绍兴元年(1131),金将乌鲁进攻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关东),企图打开通往巴蜀的大门。张浚命吴玠凭借险要发起进攻,金人大败而逃。之后,兀朮再合兵来攻,又被吴麟大败,兀朮只身逃走。当初,粘罕病重时,曾对诸将叮嘱道: “自从我进入中国以来,除张枢密外,未有能与我交锋者,我在,尚且不能夺取巴蜀; 我死了后,你们就断了这个念头,想办法保住自己就行了。”兀朮当时很生气,认为是粘罕小瞧自己。今天,在逃跑途中,只后悔不听粘罕的话,为此差点丢了性命。

  张浚在关陕三年,训集新兵,任用贤能,西北遗民,归附日众。尽管后来关陕失守,但却为保住巴蜀赢得了时间。同时,由于张浚在此有效地牵制了金军,使江、淮一带赖以稍安。

  然而,就在张浚在前线拼命御敌之时,朝中却有人不断搬是弄非,使得高宗慢慢也对张浚起了疑心。绍兴三年(1133),朝廷派王似去做张浚副手。张浚知其用意,为了消除高宗的疑心,张浚请求解除自己的兵权,同时,他又不忍心看着自己苦心经营三年多的复兴基地轻易落入敌手,便再上疏言王似不可用,请求另换他人。宰相吕颐浩对此很不高兴,朱胜非也因以前与其有矛盾而借题发挥,对他大加诋毁。高宗只得将其召回。

  由于张浚在陕颇有成绩,威望也相应提高,致使朝中一些官员渐生妒意而形成一股反对势力。使得张浚回朝后不久,便再遭辛炳弹劾,而以本官提举洞霄宫,居福州。

  四

  绍兴四年(1134)十一月,在金人频频南侵的军事压力之下,高宗只好再召张浚复职枢密院事,并以其尽忠竭节诏谕中外。张浚受命后,当日便赴江上视察军队。当时,金帅兀朮在扬州拥兵十万,并约定日期要渡江与宋军决战。张浚调兵遣将。布署完毕后,留在镇江指挥。韩世忠则派部下王愈见兀朮约战,并告知兀朮张枢密坐镇镇江。兀朮不信,认为这是宋军在虚张声势,他问道: “张枢密不是已经给贬到岭南了吗?怎么会在这里呢?”王愈拿出张浚所下战书给他看,兀朮顿时脸色大变,急忙引军北去。

  绍兴五年(1135)二月,张浚除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六年(1136),伪齐皇帝刘豫联合金兵南犯,张浚对高宗说: “金人不敢全部出动,这一定是刘豫的兵马。”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张浚和刘光世为了退守,有意夸大敌情。张浚坚持以攻为守,主动打击来犯之敌,他说: “贼豫以逆犯顺,不将其剿除,我们凭什么立国? 今日之事,只能是有进无退。”并命令道: “有南逃渡江者斩。”张浚之所以决心在江北迎击敌人,是因为他心中清楚,这时如果失去了淮南,那么,长江之险也就与敌共有了。这次战役,在他的坚定指挥下,大破敌军,金人也不愿为了刘豫而冒险,趁机撤回兵力。高宗深感张浚的决定是正确的,事后,亲自手诏,予以嘉奖。

  绍兴七年(1137),因张浚却敌有功,命除特进(加官之号),不久,又加金紫光禄大夫。这时,问安使何鲜从金人那里回来报知徽宗皇帝、宁德皇后先后去世,高宗听罢,哀号不已。张浚劝道: “天子之孝,与百姓不同,天子之孝最应考虑的是如何保障国家的安全。因此,还请陛下从悲痛中振作起采。”然后,张浚上书求退: “臣……十年间,虽尽力想帮助陛下拯救人民于涂炭,但天不遂愿,而使陛下抱无穷之痛。想当初,陛下曾对臣说: ‘能为我雪耻的,只有你张浚。’然我终未成功,敌人还在肆无忌惮,今日之祸,都是由我而始,因此,请陛下将臣罢免。”高宗不许,还请张浚视事。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为了激励高宗,每有奏对,必言仇耻之大,反复再三。高宗深为感动,对张浚信任有加,遇事无论巨细,定要征求张浚的意见,赐给诸将的诏书,也常常要张浚起草。

  张浚秉政,处事以国家利益为重,并积极主张抗战,但因此却得罪了奸臣秦桧而遭其迫害。

  绍兴七年(1137),张浚由于郦琼叛变投降刘豫事件而引咎求去。当时,高宗问秦桧是否可替之为相,张浚没有同意而推荐了赵鼎,秦桧由此对张浚怀恨在心,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绍兴十六年(1146),西方天空出现彗星,已被贬官外任的张浚忧心国事,想上书陈言,又怕遭权倾一时的秦桧的报复而牵连母亲。一连几天,张浚在忠孝的矛盾中不能自拔,人不觉瘦了许多。他的母亲看到后,非常惊讶,问其缘故,张浚以实情相告。张浚的母亲冀夫人是位通达事理的人,她没有直接告诉张浚该怎么办,而是背诵了张浚的父亲在当年科考时一篇对策中的话: “臣宁愿讲真话而死于斧钺之下,而不能忍心不言以辜负陛下。”母亲的鼓励,坚定了张浚的决心,当日上书,直言朝廷问题所在,并将其比作“如养成大疽于头目心腹之间”。秦桧见其矛头直指自己而大怒,致使张浚再次遭贬,以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居连州(今广东连县),绍兴二十年 (1151),再迁永州(今越南清化省安定东)。

  张浚自从遭贬离开朝廷近二十年,但是,许多人都很关心他,就连不懂政事的妇女儿童也都知道当年有了张都督。人们为他所遭遇的不公而叹息不已。金人由于害怕张浚,更是关心他的情况,每有来使,必问张浚现在哪里,唯恐他再次起用。

  然而,当时的秦桧由于高宗一心求和的需要而倍受重用。他知道,张浚的存在,始终将是自己的一大威胁,因而便指使手下诬蔑张浚谋大逆,必欲杀之。只是由于还未及实施便死去了,张浚这才得免。

  张浚自谪居永州后,时常听到一些关于朝中的传闻,心中很是忧虑。一天,忽然听说京城有人来,急忙出来观察,只见一男子躺在屋檐下喘息,却不能说话。当时,凶吉难测,众人只是环视而不近前。张浚上前,将来人扶起,稍微灌了些汤水后,来人苏醒,但仍不能说话,只是用手指着腰间。张浚从其腰里找到一张纸片,原来是张浚以前的属下听到秦桧已死的消息,忙派来人紧急送信,由于一路跑的太急而致昏蹶。人们听后,欢声不断,张浚心中也总算一块石头落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