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相张浚简介生平经历 张浚竟是张九皋的后裔[第3页]

时间:2017-04-06 18:04:00 来源:8794网 编辑:小霸气

  五

  秦桧死后,张浚得以起废复用。绍兴二十五年(1155),复观文殿大学士,判洪州(今江西南昌)。这时,其母冀夫人年老去世,张浚素以至孝闻名,但此刻考虑到国家二十年来被秦桧所害,边备荡然废驰,加之金人完颜亮刚刚篡位自立,势必举兵,自己身为国家大臣,面对这种局面,不应居丧在家。因而上书言国家多年来沉溺于宴乐的危险。不幸的是张浚的一片忠心,却再次遭到一帮无所作为的朝臣的指责,而一心只想苟安的高宗也不想再谈战事,便下诏要张浚复居永州,服除落职,只以本官奉祠。

  张浚起而复贬,在永州一呆又是几年,直到绍兴三十一年 (1162),金人举兵,再犯江、淮。高宗降诏张浚复职判潭州 (今湖南长沙)。当时,金军充斥江北,张浚轻舟北上,有人劝阻说: “敌兵正在焚掠采石,烟炎涨天,要谨慎不易轻进。”

  张浚坚定地说: “我赴君父之急,只知前进。”及江北宋军见到他时,无不以为是从天而降,极大地鼓舞了江北军民的抗战热情。

  绍兴三十二年(1163),高宗禅位,孝宗登基,改元隆兴。孝宗即位后,颇想励精图治,他对张浚说: “久闻先生大名,现在朝中所能依靠的只有你了。”遂除枢密使、都督建康、镇江府等。

  张浚当年在汴京城中,曾亲眼目睹徽、钦二帝北行、民生涂炭之景象,因而发誓不与敌人共存。多年来,他的这一抗敌决心不仅未因几番挫折而减少,反而愈加坚定、执着。重新起复后,虽然也不断遭到主和者诽谤,但张浚仍不改其心志。隆兴元年五月,由于孝宗任人不当,致使张浚发动的北伐战争由胜转败,张浚上书请罪,主和者亦乘机大肆诋毁,七月,秦桧余党汤思退任右相,张浚更屡遭弹劾,终被贬官。

  八月,求和使者卢仲贤到金军议和,金人扬言必要海、泗、唐、邓四郡,不然,就要在农闲时发兵。张浚说: “金人是强则来,弱则止,根本不在和与不和上。”而身为宰相的汤思退却暗中授意卢仲贤答应金人条件。张浚得知消息后,进京面君,直言苦谏,力陈和议之不当。孝宗本不答应割让四郡,至此,对议和也有所悔悟。于是,即拜张浚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院事。都督如故,并说: “议和之不成,是天意也,从此可专心于恢复了。”然而,张浚任相,基本上阻塞了汤思退的议和之路,汤思退再次与其党羽阴谋陷害张浚。

  二年(1164),张浚出京视师,汤思退指使右正言尹穑攻击张浚拥兵跋扈,浪费国币,其他党羽也随言附合,致使孝宗再次犹豫,并从前线召回张浚,罢去相位,出判福州。而汤思退则乘机尽毁张浚所设防御工事,撤退守军,向金人做出求和姿态。

  张浚离开临安时,上书指责尹穑奸邪误国,且劝孝宗务亲贤良。有人劝张浚不要再谈时事,张浚说: “君臣之间的名分是无法逃避的。我身受两朝重恩,现在虽然离去,但仍时时盼望圣上有所感悟,既然现在我发现了问题,又怎能忍心不说呢?假如圣上再次用我,我会即日起程,以赴国难,而不敢以老病为托辞。”在场的人听后都大为感叹。张浚离京时,已经身染疾病,再加路途颠簸,心情忧郁,途经余干(今江西余干) 时,病情加重,至八月病逝。享年65岁。临终前,张浚还以不能恢复中原,洗刷祖宗耻辱为恨。他勉强支撑起病体,亲自手书给他的儿子: “我曾任宰相,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死后,不要把我葬在先人的墓旁,埋到衡山脚下我就满足了。

  张浚的去世,举国震惊,孝宗也为之辍视早朝,以示哀悼。

  张浚幼有大志,一生忙于军旅攻防,力图恢复中原以雪前耻,终身未言和议; 每次讨论定都问题,都主张建都建康,圣上居之,可以北望中原,激发大志; 与赵鼎共同主政,多引荐贤能; 事母以至孝著称,学精于《易》,有《易解》及《杂说》10卷,对《尚书》《诗经》《周礼》《春秋》《中庸》等经典著作亦各有解。另有文集10卷,奏议20卷。

  张浚去世后,赠太保,后又加增太师,谥忠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