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丞相吴潜生平经历 吴潜是个什么样的人

时间:2017-05-16 16:34:00 来源:8794网 编辑:小霸气

吴潜(1196—1262),字毅夫,号履斋,南宋宣州宁国(今 属安徽)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吴柔胜曾为宋秘阁修 撰。吴潜自幼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加上他勤奋好学,持之以 恒,学无所不通。在理宗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殿试中,一举 夺魁,成为南宋第三十名状元。当时年仅21岁,可谓“天上 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荣耀之至。

中状元后,吴潜被授以承务郎、签镇东军节度判官,不久 又改任广德军判官,因父病重未赴任,其父死后,居家服丧累 年,期满,授以秘书省正字,掌管校勘书籍,不久又迁校书 郎(校书郎也属秘书省,高于正字,掌校雠典籍)、尚书金部员 外郎。从此,吴潜步入仕途。

吴潜少年得志,风华正茂,本想在宦海遨游一番,谁料他 生不逢时,他入仕之初,正是南宋政治黑暗,奸佞当道的时 期。理宗赵盌昏庸无能,整日沉溺于声色狗马之中,甘当权相 史弥远的傀儡。

吴潜对奸相弄权不满。绍定四年(1231)九月,在任尚书右 郎官时,都城临安发生特大火灾,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冯树带领 禁军专门防护史弥远的相府,其它地方就无人管了。结果大火 烧了太庙、三省、六部、御史台、秘书省,连存放皇帝家谱的 玉牒所也陷入火海,但史弥远的相府却安然无恙。因财力匮 乏,致使灾民长期得不到救济,都城一片混乱。吴潜上疏宋理 宗,借分析致灾原因劝谏皇帝,希望皇上从自身做起,励精图 治,取信于天下百姓,不要沉溺于恒舞酣歌之中,受制于窃弄 威福的小人。他还苦心规劝理宗要整饬朝纲,与众大臣一起和 衷竭虑,力改弦辙,收召贤哲,选用忠良,贪残者屏,回佞者 斥,发奸党贼者诛,以培国家一线之脉,以救生民一旦之命。 吴潜的这封奏书言词恳切,正中时弊。在当时朝政全听史弥远 颐指气使,为所欲为,一些正直的大臣如真德秀、魏了翁等人 相继被贬往偏远州县去了,那些奸宄刻剥之徒,一边残酷鱼肉 百姓,一边大肆投机钻营,千方百计投奔史弥远门下。而吴潜 不惧淫威,坚持正义,实属难能可贵。

在劝谏宋理宗的同时,他又致书给权相史弥远,恳切地向 他提出六条要求: 一曰格君心,二曰节奉给,三曰赈恤都民, 四曰用老成廉洁之人,五曰用良将以御外患,六曰革吏弊以新 治道。

但此时的史弥远已是自身难保了,绍定六年(1233)冬,史 弥远终于病死,理宗才开始亲政。

从史弥远把持朝政以后,南宋王朝进入后期,政治上更 加腐败,经济上也非常萧条。由于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 迫,一向素称发达的浙西一带,也是水旱连年,田野萧条, 物价翔跃,民命如线。天下大势如江河之决,日趋愈下而不 可挽。理宗当政时,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佃农联合抗租 拒捕; 嘉兴府德清(今浙江德清)也发生了数万人的农民暴 动,抗交租税。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南宋的统 治。忧国忧民的吴潜,在上次奏疏刚呈上,又上《奏论都城 水灾乞修省以消变异》疏,他说,当时兵灾、水灾遍及江淮 和四川,国库空虚,州县罄竭。加上贪官污吏如狼吞虎噬, 残酷地进行剥削,“耕夫无一勺之食,织妇无一缕之丝,生 民嗷嗷,海内汹汹,天下之势譬如以漓胶粘破坏之器而置之 几案,稍触之,则应手堕地而碎。”吴潜对南宋朝廷的腐朽 和脆弱情况,作了生动描绘。

在军事上如何有效地防范蒙古人的进攻,是南宋后期面 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时,宋王朝面临的局势是很严重的, 几年前新兴的蒙古贵族大军横扫北方,占领了全国大部分领 土,把金朝廷从燕京赶到汴京,又从汴京赶到蔡州。为了尽 快消灭金朝,蒙古统治者派使臣来到杭州请求与南宋一起夹 攻金朝,灭金之后,把原金国统治的汴洛地区归还宋朝。以 史弥远一伙当朝的宋朝廷,完全忘记了北宋“海上盟约”的 历史教训,不顾唇亡齿寒的危险,贸然同意蒙古贵族的请 求,派出精兵,由大将孟珙挂帅,猛烈攻打金军,终于在端 平元年(1234)攻下蔡州(今河南汝南),灭掉金国。可是当宋 军如约去占领开封、洛阳时,蒙古军队却立即攻打宋军,这 样曾为灭金付出巨大代价的宋朝,没有抢到便宜,反而陷入 了一个更为强悍的敌军的威胁之下。面对当前形势,吴潜上 疏指出用兵河南不可轻举妄动,对蒙古主张和、守、战三者 结合,采取积极防御战略,不可轻易出兵,他说: “金人既 灭,以北为邻,当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由于灭 金战争的消耗和长期以来军政腐败造成的种种弊端,宋朝的 军力和防务设施都很差,百姓狼狈,死者枕藉,使生灵肝脑 涂地。若轻易出兵,取之若易,守之实难,征行三县,何所 取资,民穷不堪,激而为变,祸莫大焉。”吴潜的和、守、 战相结合的办法,没有被统治阶级所采纳; 宋兵兴师入河 南,结果蒙古军决黄河水淹阻宋军,用武力阻止宋军接收河 南三京(开封、商丘、洛阳)。宋军一败涂地。事实证明,吴 潜对战局的分析是十分正确的。

此后不久,吴潜被任命为太府少卿兼权沿江制置,知建康 府、转江东安抚留守,坚持不断上疏论保蜀之方,护襄之策, 防江之算,竭心积虑为宋王朝出谋划策。

史弥远死后,当了几年傀儡的宋理宗赵盌,总算可以真正 当皇帝了。他知道史弥远当政时的所作所为很不得人心,于是 在史弥远死后不到半月,就下诏宣布改明年为端平元年,以示 改元更化。似乎要有一番作为了。按照惯例,新皇帝登基,总 要下诏求言,请天下官庶上书评论时政,提些建议。赵盌下诏 恳求百僚直言极谏。吴潜继续向理宗开诚进言,上疏归纳成九 条,主要是提醒当权者要顾天命、植国事、笃人伦,正学术, 广畜人才,实恤民力,修边事、除旧弊、抑盗贼。主要应从端 正教化,广招人才、实行宽舒政策入手,以图国家的长治久 安。因其直言论政得罪了史弥远的同党、右丞相兼枢密使郑清 之,被罢为奉千秋鸿禧祠。由太府卿降为一名宫观的供奉。

面对黑暗的形势和个人的恶劣处境,并未动摇吴潜的报国 信念。他不顾自己官轻言微,言论上指陈时政,行动上尽忠报 国。宦海沉浮,不久,他又被提拔为秘阁修撰,担任过权江西 转运副使,兼知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在地方任职,使他更了 解人民疾苦,连续上疏建议要宽恤百姓,减轻勒索,以培植国 家根本。在担任平江府(今属江苏)知府时,他采取许多有效措 施,旨在减轻劳动人民负担; 在担任浙西制置使时,注重加强 国防设施,在庆元府(今属浙江)知府任上,他根据地方上的实 际情况,采取切实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年均达到4703800钱, 并借此替百姓输纳国家的赋税,共计5491700多钱。在贪官酷 吏横行的年代里,吴潜关心百姓疾苦,治绩卓著,的确是一位 不可多得的廉吏。

宋理宗的更化步履艰难,转眼几个月过去,到了端平元年 (1234)秋天,宋理宗却迟迟没有拿出什么“新政”来,他对积 弊重重的状况束手无策,根本没有扭转乾坤的雄才大略,一些 官僚向理宗发出呼吁,要求他快点动手更化,希望当时名儒真 德秀出面辅佐宋理宗,共同扭转江河日下的局势。于是这年十 月,真德秀入朝,为参知政事,由他主持更化革新,但是真德 秀的除弊新政,一不是如何富国,二不是如何强兵,三不是整 顿吏治,而是要大力崇尚“道学”,以及祈天永命之类理义道 德之学。吴潜对此深为忧虑,上疏论士大夫私意之弊,如今 “襄、汉溃决,兴、沔破亡,两淮堪忧,三川陷没,陛下不念 大业将倾,国难当头,却以术数相高,阴谋相讦,令人忧心, 今日之事,应当协谋并智,戮力一心,以挽危局。”理宗对此 不置可否。

其间,吴潜母亲病逝,回安徽老家奔丧。三年丧满,赴仕 为兵部尚书兼侍读,转翰林学士兼侍读,改端明殿学士,进封 金陵郡侯。此后历知福州、绍兴府、浙东安抚使。淳祐七年 (1247)进官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

淳祐十一年(1251)吴潜被提拔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 密使。第二年因奸臣排挤被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 宫。七年之后,开庆元年(1259)吴潜被进为左丞相兼枢密使, 进封庆国公,改封许国公。

吴潜再次出任宰相,当时在朝为官的文天祥十分高兴,对 吴潜寄予很大的希望,这不仅因为吴潜是文天祥的忘年之交, 曾为文天祥的父亲文仪的墓志铭作题盖(正文前写职衔,谥号 或名字,一般用篆书)。而且他是以爱国、正直而著名的士大 夫,当时很有威望。文天祥曾给他写了一封信,寄予他殷切的 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