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丞相叶梦鼎生平经历 叶梦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时间:2017-05-16 16:37:00 来源:8794网 编辑:小霸气

  叶梦鼎,字镇之,台州宁海(今浙江宁海)人。少年时的叶梦鼎刻苦好学,曾从师于龙图阁郑霖、宗正少卿赵逢龙,打下了很深的文学基础。在他初入仕途时,曾担任过信州军事推官、摄政事等职,了解人民的疾苦,深入社会调查,对南宋社会有了深刻认识,为他从政打下了坚实基础。

  淳祐二年(1242),南宋境内天灾不断,人民遭受天灾之苦。一些人就认为这是上天降威,借此提出应改革朝政,叶梦鼎也依此据,上疏理宗,希望朝廷改弦更张,召人才,戒媟近。淳祐三年(1243),叶梦鼎又对“君子、直言、军制、纸币、任官、分间”六事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淳祐四年(1244),他升任校书郎。淳祐五年(1245),迁秘书郎。在理宗召对时,他提出定国本、求哲辅、专阃帅、奖用价值等建议。淳祐六年(1246),拜军器少监兼兵部郎官,对国计、边事、国体等问题提出一系列的见解。又对当时宋之形势直陈己见: “外有窥边之大敌,内有奸佞小人专权,谗媚陛下,蔽塞言路,是为肘腋之患。”希望朝廷近君子,远小人。叶梦鼎屡屡上书,虽不被采用,但他觉得作为臣子,理应如此,也许终有一天,陛下会幡然醒悟,他也尽到为臣的责任了。

  然而这只能是叶梦鼎的一厢情愿罢了。理宗在位,任用奸人,朝政越来越腐败。从端平二年起蒙古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宋战争,虽然到淳祐元年(1241)由于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而暂时停止,宋蒙边境危机稍有缓和,但是内部的危机却在日益加重。史嵩之专权,树立私党,假公济私,危害朝廷,引起朝野的反对,叶梦鼎多次上书,希望理宗罢斥史嵩之。反对力量如此地强大,理宗也很难袒护他了,史嵩之最终遭到贬谪。

  叶梦鼎为官廉明,那怕是极卑微的官职,他也做得非常认真。担任地方官,为一方衣食父母,他更是尽心竭力,毫不懈怠。他曾任建宁、袁州、隆兴、庆元府等地方官,无论到哪里,他都认真工作,深入实地进行考察。在他担任袁州知州时,转运司要从袁州籴米三万斛。叶梦鼎不同意,他说: “袁州山多田少,朝廷一直对袁州采取免和籴的政策。如今重开和籴,势必使百姓受害至深,弄不好,会造成民怨沸起,聚众闹事。”希望转运司慎重考虑。他不仅为百姓的利益考虑,而且在担任地方官时,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他在担任建宁府知府时,修桥梁,置驿舍,修建大安关,这些公共设施的建立,方便了人民的生活,也为发展生产、繁荣商品贸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他担任庆元府知府及沿海制置使时,海寇侵掠频繁,为了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叶梦鼎组织军队,彻底肃清了海寇。同时,还建立民仓,以备饥年之用,建造驿舍,以备战争之需。作为一个地方官,叶梦鼎作出了很大的成绩。

  叶梦鼎正直刚毅,不畏权贵。虽然经历许多年的官场风云,他始终不为权势所胁迫。宝祐年间,丁大全勾结内侍董宋臣、卢允升和后宫的阎妃,成为理宗的心腹,他大权独揽,结党营私,骄横跋扈,致使朝政大乱。就是这样一个奸臣,却也要装潢他的门面,以免被人看穿。装潢门面的一个手段就是招纳社会名士,为己所用。叶梦鼎为人正派,品德高尚,丁大全对叶梦鼎求之若渴,多次派人劝说,希望叶能够和他一同登朝,结果被叶梦鼎坚决拒绝了。

  景定年间,贾似道当权,朝政越发腐败不堪。由于连年战争,南宋的财政出现了严重危机,政府三分之一的财政税收和军粮没有着落,政府无钱买粮,就大量印刷纸币解决危机。纸币滥发,物价昂贵。理宗即位之初,纸币发行三亿多贯,到淳祐六年(1246),猛增到六亿五千万贯,共发行了十八界。贾似道当权,变本加厉,景定四年(1263)每天印15万贯,令人咋舌。纸币大量发行,没有铜钱作储备,币值越来越低,物价飞涨。贾似道于是另造金银关子,仍然以票代银。印行关子后,朝廷命罢十八界、十七界会子。叶梦鼎认为在兑换中百姓深受其害,建议只罢十七界会子。但是朝廷仍然执迷不悟,坚持改行关子。这种饮鸩止渴的财政政策,使百姓生活受到严重冲击,城市工商业遭到破坏,整个经济走向崩溃,叶梦鼎对此忧心忡忡。更可怕的是,改行关子直接影响到士兵的生活水平,边防士兵破衣烂衫,甚至吃不上饭,面对蒙古大军压境,他们还有什么能力去阻挡呢?危亡之祸,近在旦夕,即使汤武在世,也无回天之力,更何况是昏庸的理宗和贾似道了。

  改行关子的同时,贾似道又推行“公田法”,实行限田的原则,按照官品规定占田限额,超过限额的部分,由官府买回,作为公田出租。实际上,贾似道在推行公田法时,名曰买田,实则强占,而且强占的多数是中小地主和贫困百姓的良田。叶梦鼎最初也是秉法执行公田法的,但他很快认识到了它的实际危害,上疏理宗,指出公田法实为害民之政,是完全错误的做法。但理宗执迷不悟,自认为买公田解决了军饷供应,鼓励贾似道再接再励。这样一来,使理宗的政府大失人心,南宋的统治根基因此动摇了。

  景定五年(1264),理宗驾崩,朝中大臣议论立太子之事,有人建议,太子即位,需要太后垂帘听政,才能使政局稳定。叶梦鼎竭力反对太后垂帘听政。及度宗即位,任命叶梦鼎为参知政事。叶梦鼎不愿与奸臣同朝,死不接任。贾似道出面挽留,继之度宗也再三勉谕。贾似道之所以对叶梦鼎积极加以笼络,是因为叶梦鼎与朝中有名望的大臣江万里、王爚关系非常密切,贾似道需要他们为自己装点门面。但叶梦鼎归意坚决,执意回到家乡。

  转眼又过了两年,到咸淳三年(1267),宋廷面临的形势更加危急。内有贾似道专权,朝政腐败; 外有蒙古大军压境而来,襄阳已被围困多时,却无解救的办法。而在内外交困之际,朝中大臣对贾似道专权越来越不满,纷纷请辞。朝中无人,度宗急召叶梦鼎入朝,任命为参知政事。叶梦鼎对仕途已毫无兴趣,六次提出辞表,但未获同意,只好奉命。咸淳三年八月,叶梦鼎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与贾似道分任。叶梦鼎对贾似道一套做法很反感,同掌朝政,双方因意见分歧,经常发生争吵。贾似道专权固位,而叶梦鼎清正廉明,二者乃水火不相容,叶梦鼎入相后,感到十分压抑,贾似道一手遮天,自己无所作为,多次请求朝廷放归田间。咸淳九年(1273)回到家乡。

  第二年,宋度宗死,恭宗即位,访求前朝大臣,叶梦鼎虽归隐田间,仍时时不忘南宋王朝,希望它重新振兴,便上书建议恭宗: 敦教道,训廉德,厉臣节,拯民瘼,重士选,劝吏廉,惩吏佞,补军籍。建议虽好,可南宋小朝廷已是自身难保,哪里还有心思考虑这些?不久少帝就成了元军的阶下囚。一些不甘心失败的南宋文臣武将拥立益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不久即位于福州,广诏南宋旧臣,叶梦鼎被授为少师、太乙宫使。行朝的建立,使一些南宋旧臣重新燃起希望之火,纷纷前往,企图助朝廷一臂之力,度过难关。叶梦鼎也准备前往行朝,但由于道路受阻,不能成行,他伤心至极,面南痛哭,祈祷保佑行朝的安全。

  景炎二年(1278),叶梦鼎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