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3-21 14:50:42 来源:8794网 编辑:小霸气
章帝刘炟(怎么读[dá] )(56—88年),东汉第三任皇帝。字著,明帝的第五子,母贾贵人,养母马皇后。60年2月,立为皇太子;75年8月壬子,19岁时即皇帝位,至88年共在位13年。翌年改元“建初”。84年改元为“元和”,87年改元“章和”。病死,葬于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终年32岁。
章帝颇有乃父遗风,从小爱好儒术,有很好的经学修养,为明帝所器重。但性格与明帝完全相反,一改明帝苛严切责之风,人称长者。
建初四年(79年),校书郎杨修上书,说当年宣帝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方今经学大兴,而章句纷繁,应该象宣帝一样,来一次讨论和厘订。章帝采纳了杨修的建议,十一月,在白虎观召集将、大夫、博士、郎官,以及诸儒生讨论《五经》(《易》、《尚书》、《礼》、《诗》、《春秋》)同异,并令班固记录整理,名为《白虎议奏》,后称《白虎通义》。它以皇帝“称制临决”的方式,把“三纲”、“六纪”,一些尊卑上下的封建道德规范,规定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这是一次官办的规模空前的学术大讨论。会议进行了大约两个月,气氛活跃,争论激烈、充分反映了古、今两大学派的斗争。校书郎贾逵是古文经学家刘歆的再传弟子,从小研习《左氏春秋》和《古文尚书》,是一位“自为儿童常在太学,不通人间事”的大儒。他认为“《左氏》义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权变,”并从《左氏传》中摘出了三十事加以典型说明。而少习《公羊春秋》的博士、今文经学家李育认为《左氏传》文采华丽,但不得圣人深意,且多引图谶,不据事理,作《难左氏义》四十一事。李育与贾逵,各本所宗,展开了大论战。《后汉书·儒林传》记载这场论战说:“育以《公羊》义难贾逵,往返皆有理证,最为通儒。”看来是李育胜利了。但是非的最后裁决是皇帝,而这位“称制临决”的章帝又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的”古文经学派,贾逵的“三十事”正是根据他的旨意抛出的。章帝如何裁决,史无记述,不过记录这次会议成果的《白虎通讨论》中,确实没有多少古文经学的观点,而是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足见章帝在学术问题上是民主的。章帝既象他父亲一样亲自讲课,也是学术讲论的热心组织者。他不仅在北宫白虎观组织会讲,也在南宫台云组织会讲;不仅在京都洛阳讲,也在外地讲。元和二年(85年)春,章帝东巡,在孔子庙组织孔氏男子年二十以上的63人,命儒者讲《论语》。
章帝继位后,重视农业生产,“并亲耕农田,又平徭薄赋,从而减轻农民负担,受到人民的欢迎。即位之初,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槀,以其见谷赐给贫人。转年,章帝下诏:“方春东作,宜及时务。二千石勉劝农桑,弘致勤来,群众庶尹,各推精诚,专事人急。”敦促各级官吏要不违农时,搞好农业生产,努力劝勉,勿失时机。在位期间,经济有发展,可称东汉盛世。
建初三年(78年)下诏赈济贫民,“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次年,再次赈济这些贫苦农民人五斛。元和元年即84年,章帝下诏说:“王者八政,以食为本,故古者急耕稼之业,考来耜之勤,节用储蓄,以备凶灾,是以岁虽不登而人无饥色。“紧接着批评了官吏不以灾异以来谷少为忧,并规定政策,让无田的人到富庶的地方去耕田。到那里“赐给公田”,借给农具,5年不收租,以后愿意回乡的听便。这种作法有利于缓和灾区的矛盾。元和三年(86年),章帝告六个郡的太守和相说:今肥田尚多,未有垦辟。其悉以赋贫民,给予粮种,务尽地力,勿令游手。所过县邑听半入今年田租,以劝农夫之劳。”就是把未垦的上田发给贫民,给种籽,让他们耕种,田租免半。为了奖励户口,85年章帝下诏曰:民有产子者“勿算三步”,孕妇可得“赐胎养谷,人三斛”,免其夫一岁算。(《后汉书·章帝纪》)所以,章帝时期,人口有所增加。这些政策、措施对发展生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刘炟当了8年皇帝后,深感吏治必须改革。便下诏说:“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朕甚厌之。”批判当官的讲求排场不务实事的官僚主义。又说:“夫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以轻为德,以重为威,四者或实,则下有怨心。”他几次下诏,整饬吏治,这对保证东汉前期的“明章之治”起了重要的作用。
建初元年(76年)本来吏治还比较严切,尚书陈宠疏谰:“陛下宜隆先王之道,荡涤苛严之法,全广至德,以奉天心。”这正合刘炟的心意,以后处理政事,便“务从宽厚”。刘炟继位第二年,就要给诸舅封爵,太后没有同意,她说:“夫外戚贵盛,鲜有不顷覆其国者。”刘炟便同意了。太后的哥哥卫尉马廖,为了使东汉盛世长此发展下去,便上书说:“夫移风易俗,秘有其本。长安语曰:城中好高结,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疋帛。斯言如戏,有切事实。”意思是办事要有个原则,不然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太后认为这个意见很好。要继续坚持先皇治事的精神,并不断教育刘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