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出租车的奶酪?——出租车遇见互联网系列报道之二

2015-07-17 12:27:13 社会热点

  阴师傅是郑州一名的士司机,从业12年。他说,现在几乎是行业最差的时候,出租车是在夹缝里求生存:现在好活、长途有专车,短途叫摩的拉走了,出租车在城市营运中成了一个替代品。

  阴师傅的车 是03买的,那时候国内闹非典,行业不景气,一台车 含经营权8万块 就够了。干了4年,到07年,行业开始好转,出租车调价、免两年经营权、时距并计、油补政策等。

  从业20年的的哥吕存庆有相同观点,他说,前些年生意好的时候,车只要上路,几乎就不会空驶:前一波乘客还在下车,后一波乘客就招手了。

  乘客拉不完,和行业保护有密切关系,换句话说就是经营权垄断。94年以后,郑州就没再增加出租车。而其后的20年,客运市场蛋糕不断变大。

  事物总是呈现出两面性,的哥眼里的生意火爆,在乘客这边,就是打车难。媒体人肖立对此印象深刻:那时候不光是打车难,出租车挑活、拒载的问题也很突出,市民多次呼吁增加出租车,政府也有这个打算,但司机抵制,最后是不了了之。

  粥多僧少,自然会有人要分一杯羹。在城乡结合部、客运站周边,一些私家车以黑车身份进入客运市场。任管理部门如何打击,始终难以杜绝。

  2012年前后,郑州主城区开始大规模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拥堵加剧,出租车运转效率低,打车难更加突出。一方面是垄断的供给,另一方面是膨胀的需求,于是一个新行业诞生——摩的:

  中午时分,摩的司机老张在树荫下等活。老张40出头,一个月前加入摩的队伍。他的车很旧,也不大,但即便这样,每天还能挣个百八十块:

  老张说,一个老练的摩的司机,一天能挣150甚至更多。郑州有多少摩的呢,有人说,一万辆,还有人说,至少三万辆。在很多出租车司机看来,客运市场蛋糕被摩的切去了一大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