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陆地重返大海的海豹

2017-06-01 22:08:00 探索未解之谜

  海洋中生活着许多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海洋世界。这些动物中单兽类就有100多种。

  其中,海豹、海狗、海狮、海象等,它们的祖先原来在陆地上活动,后来迁居到海里,并且在海洋中世世代代地生活下去。为了适应海洋中的生活,它们的四肢逐渐变化成了鱼鳍的形状,所以生物学家称它们为鳍脚目的哺乳动物。其中,海豹是种类最多的一种。

  作为鳍脚目动物的一员,海豹有着适宜于水中生活的外形。它的身体外壳极为光滑,身上没有什么明显的凸起或凹陷,甚至连外耳也没有,几乎成了完全的流线型。

  海豹的体型和鱼一样呈纺锤形。它的头部圆而平滑,没有明显的颈部,两只大眼睛能看清水中和空中的物体,听觉、嗅觉也很灵敏。

  它的身体肥胖浑圆,头尾两端渐小,显得非常憨厚可爱,同时,这种体型非常适合在水中快速地游泳或潜入到水底觅食。

  它的体色斑驳,多数海豹的灰黑色的身上布有灰棕色或灰色的斑点、条纹或斑块。它的毛很稀疏,针毛短密,但是足以抵御强风和严寒。海豹的皮下脂肪层很厚,不仅可以抵御严寒,而且还与皮肤结成一层柔软层,能够在快速前进的时候对产生的“涡流”起缓冲作用,这样就大大地减少了海豹游泳时受到的阻力。

  它的鼻孔和耳孔,都有肌肉性活动瓣膜,当它潜入到水下时,这些活动瓣膜便关闭起来,防止海水的侵入。

  海豹的上唇,生着许多的触须也可以称它为感觉毛。毛的囊部,有三叉神经的分支通入。所以,它的感觉很灵敏。

  据说,海豹能利用超声波定位,即使在黑暗的环境里,它也能借助触须探知哪儿有食物,或者受到伤害时它该向哪儿逃跑。

  海豹的四肢发育很差,它们已经大大缩小,前后脚都演化成了短短的鳍足,前肢短小,而且长有毛,后肢大而且呈扇形,与尾巴相连。

  它们的后鳍肢在陆地上很少使用,但在水中却是主要的推进器。

  海豹体重大约在80—450千克,最大的雄海豹体重可超过 3000千克。

  海豹更适于水中生活,当它离开水,在陆地上或冰上行走时,动作就显得十分笨拙,呆头呆脑的。

  海豹流线型的身体在陆上或冰上行走时,不能支配自如,胖乎乎的好像一条大蠕虫在扭动。后鳍肢已经没有什么作用,紧紧地缩在身体下方,只能靠前肢稍微起一点推动作用,一蹬一蹬缓慢地向前匍匐前进。如果说海豹的四肢在陆上或冰上还有一点什么作用的话,那可能就是支撑一下海豹庞大的身体了。尽管如此,海豹在陆上爬行的速度依然可以达到每小时10千米以上。

  当它回到海洋中后,它就犹如进入了自由的天地,俨然是水中的主宰了。

  海豹的游泳技术比其他动物优越许多,它的游泳速度是每小时22—28千米,最高为每小时37千米。在水中,它的两只后脚紧紧靠近,竖立起来,始终向后伸,就像潜水员的两只脚蹼,也像鱼的尾鳍,游起泳来,两只脚在水中左右摆动,推动身体迅速前进,游得非常轻松自如。而且,海豹的尾巴短而扁平,起不到掌握方向的作用,所以就由后肢担当了桨和舵的双重功能。

  海豹不仅游泳本领突出,它的潜水能力也很强。能够下潜到水下500多米的深度,仅次于鲸类的下潜深度。一般情况下,海豹可下潜到100米的水深处,在深水海域中甚至可以下潜到300米的水深处。

  海豹的潜水时间一般是5—6分钟,最多时,它们还可以潜入水下长达20—30分钟。

  我们为什么要强调海豹在水下的逗留时间呢?也就是说海豹为什么要浮出水面呢?这是因为海豹毕竟不是鱼,它是哺乳动物。作为哺乳动物,海豹具有哺乳类动物共有的一些特征。例如:繁殖方式为胎生,用乳汁哺育幼仔,全身密被短毛,体温恒定等等。同时,又只能用肺来吸取空气中的氧气,而不能像鱼那样用鳃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氧。正因为这一点,海豹在水中需要时常将头浮出水面进行呼吸。

  在海豹聚居的海域中,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海豹将头探出水面,不断地左右张望,看看海面上有什么动静。这是海豹警觉性的体现,也是它们透气、进行呼吸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