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袭仿的母本《断头台》:苏联瓦解前的隐秘图示

2015-03-25 07:50:17 影视资讯

《狼图腾》袭仿的母本《断头台》:苏联瓦解前的隐秘图示

  《狼图腾》袭仿的母本《断头台》:苏联瓦解前的隐秘图示

  最近,因为《狼图腾》的公映,读了原著小说,隐约觉得小说里的笔锋与一部前苏联的小说非常的相似,于是把当初没有读完的艾特玛托夫的小说《断头台》又给找了出来。

  这部小说发表于1986年,离苏联解体的时间,相差不过四五年。在一场大动乱来临之前的小说里,究竟有没有隐藏着日后一个大帝国崩溃的蛛丝马迹,我想,这是一个用脚都能够得出的答案。

  一个庞大的帝国,这个帝国在初创时期的荜路蓝缕时期,就能产生一批像《毁灭》、《恰巴耶夫》这样的小说,在日后的发展阶段,又锺事增华地产生如《钢铁是这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这样的波及深远、难以泯灭的经典巨制,但在它接近于瓦解前夕的时候,俄语文学却一蹶不振,俄罗斯的作家却严重地阳痿了,反而是一个吉尔吉斯人凭着对俄语的熟稔,执掌苏联文学的牛耳,实在让人觉得有一些不可思议。

  这是否是俄罗斯核心地域的文学精神已经严重的痿缩了,已经无法产生一部能够激动人心、大气磅礴的文学作品了?柯切托夫(《茹尔宾一家》)、邦达列夫(《热的血》、恰巴耶夫斯基(《围困》)这些写出长篇巨制的俄罗斯作家,他们太过明白的叙事,对写作的太过如实的描绘,他们因为对人事的直接的直视,都让他们的文学作品,在上世纪八十年后无法表达他们的真实的思想,无法表达这个社会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于是这个时候,偏居一隅的吉尔吉斯坦作家艾特玛托夫,从遥远的天之涯、地之角发出了它的对这个社会的隐蔽的影射的呼声。试想一下,如果描写一个城市的生活,在里面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你怎么能说出内心里对社会崩溃的预言呢?你写出的只是局部,而这些局部,根本不能与整个社会挂起钩来。但艾特玛托夫的叙事就很巧妙了。他写的是草原与人,把社会移植到荒僻的草原地带,对社会的隐寓式描写有了用武之地,这可能正是艾特玛特夫这样的亚裔作家能够在强手如林的前苏联文坛上独标高帜的原因。

  说起来,吉尔吉斯坦与中国只有一线之隔,作者笔下描写的地域风情,与中国人的边疆生活颇有几份心有灵犀,但奇怪的是,却是天山那边的与中国在地域上非常接近处的一个作家的小说,用他的震撼波去撼动了那个大大帝国的横垮整个欧亚大陆架的整个疆域,细想起来,却大有深意值得分析与探讨。

  为什么会这样?

  现在在苏联解体之后,回过头来重读一下《断头台》,过去我们被作者障眼法遮住的一些隐性的内质,过去的挂着魔幻招牌而直逼现实的暗示,作者把动物推向前台从而裸露出的人性颓废的尖锐,都像冰雪消融之后的大地一样,全部地凸现出来了。小说里的胡言乱语,一些荒诞不经,一些暧昧寓意,其实都意有所指,甚至可以说,小说抓住了那个社会在崩溃前最主要的核心原因。这一点,我们将在下面加以揭示。

  难怪这部表现苏联边疆题材的小说在当年的那个国家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争论不断,因为很多人可以感受到小说里大厦将圮前的忽喇喇的断裂声,听到了遍被华林、哀及心灵的不祥之音,正是这种小说里呈现的无奈,预示着几年后大帝国四分五裂但所有人都听之任之、无能为力的前声。连小说之名《断头台》,都给人一种不祥之感,它写的是小说里的耶酥的绞刑架,是狼之死的草原,是追求理想的青年命丧同胞之手的悲惨,是草原上人类相互倾轧的互为杀戮,在小说提供的所有生命走向里,都归结到一个“死亡”,只有死亡才是所有人的最终宿命,当这种死亡的微小震波合成一起的时候,任何一个社会的框架都要被同频共震的巨大力量,给震得支离破碎,一个大帝国的崩溃,似乎也就是必然的了。小说的喻意也许正是藏在这里。

  这部小说一发表,中国文坛就作出了呼应,一下子,就出现了五六个译本。

  我大致地按出版先后罗列了一下。

  漓江出版社,1987、10版本,书名叫《断头台》,李桅译,此译本没有看过,但百度百科上对此译赞不绝口,称其用“20天半业余时间译出的29万字当代名著”,“文彩大大超过了人文、中国文联、湖南人民出的另三个译本,也在很多地方超过了艾特马托夫的原著”。

  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12月版本,书名叫《断头台》,冯加译。此译比较四平八稳。

  湖南人民,1987、12版本,译名叫《死刑台》,张永全等译,这个译本最晦涩,未能把语言的气韵给译出来。总体来说,湖南人民版的苏联文学译本总体质量不高。

  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2版本,书名叫《死刑台》,陈锌、陈宝辰、谷兴亚译。

  重庆出版社,1988、10版本,译名叫《断头台》,徐立群、张祖武译,这个译本最为流畅,也最有文彩,读起来朗朗上口。

  上海译文版,1991、6月版本,译名叫《断头台》,曹国维、徐振亚、吴健平译,译文比较严谨、庄重。

  在所有的译本中,我仅就我所能读到的译本,觉得重庆版本最好,外文版与上译版在一个水准,中国文联、湖南人民垫底。

  我读的译本是冯加的外国文学出版社的译本。

  《断头台》是否对中国的《狼图腾》产生过影响?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狼图腾》的作者姜戎在他的小说里也毫不隐讳他对苏联小说的喜爱。在小说里,他描写到陈阵的时候,说陈阵来到内蒙古草原的原因,是因为它看了《静静的顿河》之后,对主人公所处的草原的向往与羡慕。

  实际上,《狼图腾》的小说作者原名的吕嘉民真的是像本小说里所说的那样,是出于对草原的向往来选择了插队草原?恐怕不是。我们不妨找一段吕嘉民的当年插队队员也是他的第一任妻子的张红军以化名野莲所写的长篇小说《落荒》中的说法,当年的吕嘉民之所以到内蒙古草原去,实际上有着他的投机目的,这是因为内蒙草原离北京近,不像黑龙江、新疆那般远,回北京比较方便。

  其实看一下《狼图腾》里的故事发生地点,与北京的直线距离并不是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