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导演郭子健、彭浩翔个人资料简介 两人是如何结识的?

2017-07-13 10:10:44 影视资讯

  郭子健(1975— ),导演、编剧,2006年编导首部电影长片《野·良犬》,以《打擂台》赢得香港金像奖“最佳电影”奖。

  郭子健个人资料

  中文名:郭子健

  外文名:Derek Kwok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香港

  出生日期:1976年

  职 业:导演、编剧、制作人

  代表作品:擂台、西游·降魔篇

  主要成就: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提名、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

  彭浩翔(1973— ),作家、导演、编剧,2001年编导首部电影长片《买凶拍人》,近年以《志明与春娇》、《低俗喜剧》主攻香港本土创作,也引起不少争议。

  彭浩翔个人资料

  中文名:彭浩翔

  外文名:Pang Ho-Cheung

  国 籍:中国

  出生地:中国香港

  出生日期:1973年9月22日

  职 业:导演、编剧、作家、制片人

  代表作品:大丈夫、志明与春娇、春娇与志明、伊莎贝拉、香港仔、撒娇女人最好命

  主要成就:第23届金像奖最佳新晋导演奖、第30届金像奖最佳编剧奖、第2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提名、第11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导演奖、第10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编剧奖

  我进来( 投身电影业) 之前已经有很多人说香港电影已经完了,很多前辈跟我说:“你在这个年头进入了电影业,真的没运气。”但是我想,要是有万分之一的机会能让我拍到电影,当上导演,我的世界是否会完全不同?——郭子健

  念编剧班的时候,我听前辈说,80年代,港影景气的时候,投资人常带编剧去夜总会,这是我入行一个很大的诱因。直到今天,我都很伤心,因为我一次都没有去过。像我这一代,1997年以后出来工作,会觉得生不逢时,在舞台上甫登场,原来已是谢幕时。——彭浩翔

  1986年,年仅11岁的郭子健背下了《英雄本色》的所有对白。9年后, 郭子健美术设计专业毕业,第一份工作是每天对着电脑用最鲜艳的颜色,把“大减价” 的标牌做得最抢眼。两年后听闻有电影编导班,有个同学还当上了场记,郭子健也满怀憧憬地瞒着家人入读编导训练班。

  同样受梦想蛊惑的还有彭浩翔。幼时因母亲有表演癖,经常借来摄像机要求彭浩翔为其拍摄跳舞画面,彭浩翔由此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12岁时,彭浩翔与弟弟自编自导自演短片《智勇双雄》:“当时没法剪辑,我们就逐个镜头顺序拍,拍完了,不中意,就回带重拍。” 19岁时,彭浩翔以小说集《进攻女生宿舍》引起编剧林超荣关注,入读其执教的编导班。

  编导训练班时,郭子健曾执导过一个十分钟短片《100》,故事讲述世界末日之后,一对夫妇被困屋中,男主角陷入漫无目标的恐慌之中,灰暗、黑色的主题预示其将来的作品风格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契合了其当时的生存状态。“那时我住深水埗,楼上烧死过人,楼下是一个应召女郎站,我挨着窗写剧本,突然间电筒照进来,整队冲锋队在外面,问我有没有看到有人爬上去。很多这种光怪陆离的事情。” 1998年郭正式入行,第一部戏是在《对不起,队冧你》中担任美术指导。随后成为叶伟信助手并师从司徒锦源,担任过《神偷次世代》、《五个吓鬼的少年》的编剧及《龙虎门》副导演。在拍摄《神偷次世代》时,郭子健看到自己草草写就的两行剧本却劳动武师、摄影师、替身、司机、灯光、机工、助手、演员近300号人去完成剧本要求的效果,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拍摄电影的巨大魅力。

  训练班毕业后的彭浩翔则被林超荣引荐入“亚视”,编剧喜剧节目《周末大为营》,彭浩翔以其勤勉聪明颇受前辈器重。“有时我们创作了桥段,叫他马上写,他会通宵赶稿交给你。以编剧来说,在创作佳、文字佳之前必先要苦干。他这么刻苦耐劳,很快就有外快了。”担任编剧之余,彭浩翔还在林超荣的“逼迫”之下参演过一些小角色,参加过詹瑞文的戏剧表演课,并与其结下忘年交。1999年彭浩翔拿长篇小说《全职杀手》的全部版税,拍摄短片《暑期作业》,入围台湾金马奖最佳短片。该片集各种炫技于一身,叙事极尽复杂之能事。导演后来也承认, “自己当时过分渴望通过这个短片告诉人家,我能掌握各种拍摄技巧”。在出席颁奖礼时,天性鬼马的“彭胖”还撺掇同伴和自己一同染了金发,算是当年颁奖礼一个不小的噱头。

  2001年,彭浩翔一直不肯出卖,坚持由自己执导的《买凶拍人》终于等来了投资方。在这部处女作中,彭浩翔尽情倾诉了自己曾遭遇的诸多困境,以及成为一个导演的渴望:“我曾经做的每一件事,走的每一步路其实都是为了向电影导演这个岗位移近一点。”最终, 《买凶拍人》凭借荒谬怪异、反讽揶揄、自嘲反省的影像语言一鸣惊人,并获金紫荆奖“最佳编剧”奖。

  而作为一个业余音乐爱好者的郭子健则在无意中结识了泰迪·罗宾,“我经常跟泰迪·罗宾聊一些故事,说我想开拍哪些题材,后来他说找到曾志伟集资,让我帮他想一个故事,我当真把剧本拿给曾志伟看,那便是《野·良犬》。”电影甫一推出,便以极具个人独立意识的黑色童真引起评论界关注,并获得日本亚洲海洋电影节最高荣誉,那年邵音音也凭该片获得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

  2008年,郭子健执导第二部作品《青苔》,自《野·良犬》延续下来的“污秽式浪漫”( 余文乐语) 使郭子健获得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不久,郭子健联合好友郑思捷将一个原本被搁置的讲述老乐手的故事改编为迟暮武师的英雄史。正在拍摄《叶问》希望转型幕后的林家栋看过剧本后很兴奋:“我感觉到了剧本里有团火。”于是决定担任本片监制,并帮二人获得刘德华800万港元的投资,同时延请陈观泰、梁小龙、罗莽等昔日武打巨星出演,在向功夫片致敬的同时,也以一句“不打就不会输,打就一定要赢”的台词在香港电影陷入一潭死水之时,提振了无数影人的士气。和大多珍惜机会力求稳妥的青年导演不同,成为导演之后的彭浩翔从来没有复制别人甚至复制自我的觉悟,统观其此后的诸多作品,《AV》借年轻人拍色情片讲励志,《大丈夫》借黑帮情谊讲偷腥,《维多利亚一号》借血腥杀戮讲置业艰难,化简为繁、小题大做、上纲上线。彭浩翔说:“一个导演一年只能拍一到两部电影,一生只能拍四五十部,我把一年时间押在一个项目上面,希望能够多些有趣的创作,是其他电影没出现过的。”

  确实,郭子健和彭浩翔是不幸的,幼年时被黄金时期的香港电影挑逗得心痒难耐,入行后却要遭逢电影人最难堪的困窘。但和太多郁郁不得志的文艺青年相比,郭、彭二人又幸运太多。更何况,如果没有电影,郭子健或许只是一个二流的美工技师,彭浩翔也不过是一专栏作家而已。历史的遭遇总是出乎意料地其妙。在11岁那年,郭子健看到了《英雄本色》并背下了所有对白,12岁那年,彭浩翔短暂拥有了第一台摄像机,或许从遇到电影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便已经不同。

  2011年《打擂台》获第30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电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郭子健不无沮丧地说:“我只希望这个奖能够给我一个继续拍片的机会。”谷德昭说,彭浩翔本来有个英文名字,但他一直不用,因为他想在将来去外国领奖的时候,洋人能够叫出中文Peng Hao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