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大业》研讨会:彰显青春气质 重述革命历史

2017-07-26 15:11:11 影视资讯

  ​​电影《建军大业》即将于明日上映,由香港导演刘伟强执导,刘烨、黄志忠、朱亚文等联袂出演。该片既是建军90周年的“献礼片”,也是“建国三部曲”(《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的收官之作。7月25日,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建军大业》映前学术研讨会,诸位资深媒体人与学界专家带来了各自的观影体验。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建军大业》真正地把人民军队崛起的历史呈现给观众,并且将上个世纪青年人的时代特殊性表现了出来,将年轻人爆破性的冲力展现了出来,体现出了“青春中国”的活力。该片的意义在于让年轻人感受到历史的责任感。香港导演刘伟强外在于中国革命历史,但是为了拍摄这部影片,又对其进行了深入了解,因此他以既内又外的视角表现了那段历史,影片的激情就来自于陌生感产生的共鸣。

  高小立(《文艺报》):共产党在什么情况打响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建军大业》的核心。该片真实的场面、强大的明星阵容、前后勾连紧凑的故事情节、回归本真的人物塑造都是吸引观众的看点。

  贾磊磊(中国艺术研究院):星星之火为什么燎原?《建军大业》给出了非常好的解释。毛泽东确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自于他对历史的判断,来自他率领的中国共产党团队的艰辛,这跟国民党完全不一样,是很重要的历史见证。导演刘伟强用丰富的视觉经验表达了历史逻辑。

  李舫(《人民日报》海外版):《建军大业》重建了家国情怀的叙事传统。

  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建军大业》在当下市场环境中别有深意,对开拓电影市场、吸引年轻人,影响深远。《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标志着中国战争题材新拓展。整部电影叙事节奏、画面、一些细节都体现了年轻化的追求。

  吴冠平(北京电影学院):《建军大业》是一个很有趣的文本,把过去我们在教科书上熟悉的历史决议、政治口号,以及很重要的人物标签按照商业美学和工业美学的逻辑进行重新的整理和分类。

  索亚斌(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观众自古以来就有后现代的精神,观众对演员尤其明星扮演行为、对故事讲述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建军大业》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李星文(《影视独舌》):《建军大业》是“大关节不出党史格,缝隙处全是小确幸”。虽然总体没有突破党史叙事的框架,但是具体细节有新的展现,有一些史料,甚至小事构造很形象,该片跟传统的主旋律影片确实不一样,体现了主旋律加类型片的探索。

  詹庆生(国防大学):随着《建军大业》完成,“三部曲”收官,通过建国、建党、建军浓缩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而且试图回答关乎社会方向的东西,“三部曲”不仅仅是对过去革命历史的追忆,同时也是对当下现实和未来方向发展的见证,在我看来,”三部曲”分别是历史、现实、未来。

  胡建礼(《影视风向标》):《建军大业》跟主旋律商业化、类型化的尝试有关。电影大量使用年轻演员,与当时历史人物的年龄和形象气质是相符合的。

  胡谱忠(首都师范大学):《建军大业》新颖之处在于商业并没有削弱革命叙事以及对革命叙事不回避的态度,这在主旋律电影不多见。《建军大业》呈现了完整的逻辑,有统一的谋篇布局和与建军有关的剧情清晰的叙事链条、原因、结果、导向等,革命文化逻辑蕴含在完整的叙事结构里。

  图宾根木匠(网络影评人):《建军大业》中充分利用所谓的“小鲜肉”和流量明星优势,来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没有伤害电影和角色。

  陈刚(中国农业大学):《建军大业》既有运筹帷幄、又有个体在战争中的主观体验。

  沙丹(中国电影资料馆):《建军大业》是国家电影模式开端,希望这次能够成功,未来不断复制这种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