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女王最钟爱的作曲家门德尔松简介[第2页]

2015-01-07 16:26:08 音乐资讯

  一群批评家试图摧毁他稳固的声誉

   当一众支持者(包括乔治·格罗夫爵士,著名的《格罗夫音乐词典》的创始人)忠实地捍卫门德尔松的尊严时,另一群极具影响力的批评家却绞尽脑汁地在他本来 很稳固的好名声上抹黑。萧伯纳曾以“小羊皮手套般的假斯文”“惯有的多愁善感套路”“干着贩卖神剧的可鄙勾当”等词句评价他,连著名的清唱剧《伊利亚》也 成为了攻击目标,被评论为“单调地堆砌赋格主题,加上主日学校式的故作多情”。乐评人厄内斯特·纽曼(Ernest Newman)也没宽容多少,他声称在十九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门德尔松只是满足了英国人那些少得可怜的艺术需求;不过音乐品位一旦成熟起来,就很容易看 穿作曲家的真面目:他不过是个只会傻笑的呆子,也只有情同“姐妹”的英国作曲家威廉·斯汤戴尔·贝内特(William Sterndale Bennett)一直追随着他了。

维多利亚女王最钟爱的作曲家门德尔松简介
维多利亚女王最钟爱的作曲家门德尔松简介

   到1909年门德尔松百年诞辰时,这位大师的作品在英国和德国都已所剩无几,能在演出曲目中保有一席之地的,只有《赫布里底群岛》和《仲夏夜之梦》两部 序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意大利》和《苏格兰》这两部交响曲了。二十四年后,纳粹政府更是以作曲家的犹太血统为由,直接发布了禁演令。覆巢之 下,焉有完卵?所有和门德尔松有关的书都被焚毁,伫立在莱比锡音乐厅前的雕塑也被移走。到了第三帝国时期,当局甚至已在谋划将门德尔松的名字从音乐史上彻 底抹去,并公开邀请具有雅利安血统的作曲家们来重写《仲夏夜之梦》的配乐——当时有超过四十个不同版本在德国的剧院演出过,但颇为讽刺的是,没有哪部能真 正激起观众的想象。一位负责评审这些作品的纳粹评论家在抱怨这些作品平庸的同时,也在某些无意的瞬间佩服门德尔松的原作无人能及。

   “二战”一结束,有关恢复门德尔松声誉的活动就推上了日程。鉴于纳粹时代强加在他身上的众多罪名,这项工作在德国显得尤为紧迫。1947年,借着大师逝 世一百周年的时机,莱比锡——他生前担任多年音乐总监的城市——举办了几场纪念活动,指挥家富特文格勒还率领维也纳爱乐乐团举办了专场作品演奏会。新发布 的有关作曲家生平研究的著作对他进行了更细致的评估,也有意回避了上一代批评家穷追猛打的政治倾向问题。同样重要的活动还有在1960年成立了国际门德尔 松研究协会,并于当年第一次整理完成了他的作品全集,其中特别有意义的一个举动是将几部门德尔松青年时期未发表的作品公诸于世。过去一些伟大的作品会因为 不常在音乐会上演奏而被人们忽略,因此唱片工业的崛起适时弥补了这一点。另外,乐队采用古乐器演奏的做法也颇有创新性,朴素的音色出乎意料地增加了音乐的 压迫感,从而消除了那层一直被诟病的“门氏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