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服饰帽子——“玛哈”

2017-01-09 23:29:00 知识

  满族帽子通称“玛哈”。满族没有“二十始冠”之说,所以满族男子不分长幼,一年四季都戴帽子,可分为礼帽和便帽两大类。礼帽是指出门、会客,为表示某种礼节而戴的,也称大帽。春夏时戴的礼帽称为凉帽,它无檐,形似东北盖酱缸的酱斗篷,为“△”形,有人形容它为“覆釜”。当初以一种满语称之为“得勒苏”的草编成,满族进关后,清朝因是故土发祥地的产物,故名为“玉草”。后来只有一定身份的人,才有资格戴它。一般满族平民,只能戴用竹丝和藤丝编成的凉帽。

  暖帽是秋冬时戴的礼帽,一种用缎子、呢绒或毡子做成的圆形帽子,周围卷起约二寸宽的帽檐。帽檐为上仰形,可按居地的天气冷暖分别镶以毛皮,呢子或青绒,檐上镶嵌的皮子,贵者多用貂、水獭皮,贫者多用青鼠,狍皮。《建州闻见录》记载,赫拉阿拉的女真人所戴的帽子,“寒暖异别,夏则以草结成……冬则以毛皮为之”,而且“顶上皆加以红毛一团为饰”。在后世满族的礼帽上,也缀红缨,是对女真古俗的承袭。

  满族农民夏季常戴伞形苇笠,秋冬季常戴毡帽头,其内有大小四片帽耳,上面钉着毛皮,天冷时可放下来保温。

  便帽也叫小帽,俗称“瓜皮帽”,亦叫“帽头儿”,是最为常用的,从老年到幼童都可以戴。冬春一般以黑素缎为面,夏秋多用黑质地纱为面,颜色和纹饰常与身穿的袍褂配套,这种帽子形状,为六瓣缝合而成,上锐下宽,底边上有的镶以一寸多宽的小檐,有的无檐,用织金缎包个窄边。在帽顶上缀一个丝绒结成的“大疙瘩”,俗称“算盘结”,黑红不等。在帽檐靠下的地方正中,有用珍珠、美玉、翡翠、玛瑙、猫眼等宝石或用烧蓝、玻璃、银片制成的帽石,这实际上是满族先民灵石崇拜的遗风。年青的八旗子弟,往往在帽疙瘩上挂一缕一尺多长的红丝绳,称为“红缦”,显得更加飒爽英姿。

  大风帽有的地方称为“风兜”,一般是用绸子或呢子做面,有棉的,也有皮的,它的帽扇很长,可护住颈顶,是满族老人冬天常用的冬帽。

  满族妇女平日喜爱戴平顶帽,用绒或皮制作,帽边有檐,檐上常饰云头花纹,还有一种满族妇女秋冬所戴的帽子,叫“坤秋”,式样与男子暖帽相似,皮檐上仰,帽顶多用红、蓝、紫或绛色缎子做面,顶上盖花用刺绣或挖云或平金银为装饰,再钉上两条二尺多长,上窄下宽角锐的飘带,有的飘带的锐角尖上,还钉有各色的丝线穗作为装饰。满族老妇人喜戴“脑包”,是一条中间宽两头窄的长条带子,上镶素边,中间绣以素花,围在额上,既能防止头发紊乱,又能挡寒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