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文化绣面与纹身

2017-01-10 14:35:00 知识

  绣面与纹身都谓之纹身,绣面亦称纹面,只在面部纹饰,纹身包括全身,是我国黎、高山、傣、布朗、独龙、彝等族及部分汉族一种古老的肤体装饰。曾流传于海南岛、台湾、云南和四川等地。纹身在我国文献中早有记载,《战国策·赵策二》:“披发纹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鳀冠秫缝,大吴之国也。”这种纹身在古代是以图腾崇拜作为部落的标记,也是一种美的追求。如越人“披发纹身”,以象龙子,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儋耳,南方夷,生则缕颊皮。”(《异物志》)传说起源于兄妹婚,妹绣面,兄不识,以繁衍后代;另说为防止峒主汉人占有。

  解放前的黎族妇女都要“施文”(纹身),不纹身的妇女,被视为容貌不美和氏族的叛逆者,活着受人歧视,死后还要用木炭纹身后才能入棺埋葬。过去黎族妇女纹身在12岁至16岁之间,刺纹的主要部位是面、胸、手和腿。各个支系有不同的图案象征意义,主要表现在面纹上。例如划于面部两颊的双线总纹、几何纹等,称为“福魂”图;划于上唇的刺纹,表示“吉利”;划于下唇的绣纹表示“多福”;划于手腕上的双线纹,叫做“平安”图;划臂上的铜钱纹叫做“财富”图;腿纹中的双线纹、桂中纹、槟榔树纹等,则是“护身”图。

  黎族施纹由主纹婆充当,在“布隆闺”(女子卧室)或山上草案举行。选定良辰吉日,并有一定仪式,一般选秋季吉日(牛日、猪日、龙日)进行,必杀鸡摆酒祭祖宗,报出受纹者姓名,祈求保佑。然而主纹婆打扫场地,追赶“凶魂”,再把树叶挂于门外,以示禁忌不准男子进入。方法是用棘针醮植物染料在面部胸腿等部位先刺出图案后,涂以蓝黑色植物液汁,待刺伤处干燥后即留下图案现出花纹。纹身成功后,伤口脱痂,再煮龙眼树叶水洗澡,设宴请主纹婆,并付一定酬金。

  纹身对象常有性别年龄的限制。高山族、德昂族男女普遍纹身;黎族、独龙族仅限妇女纹身;傣族、布朗族、基诺族只有男性纹身。纹身的年龄一般是男子15——20岁,女子14——17岁。这个年龄正是男女青年成熟的时候,纹身有表示成年吸引异性的作用。除有图腾意义外往往有等级标志。如宋代黎族婢不纹身;商代高山族的正土官纹刺人形,副土官文刺墨花;旧时傣族纹身土司用红色黥纹至胸,头人可缀以两种红色图案,其他各等级一般只能用素紫色或黑色,纹饰也仅限于腰腿以下。

  绣面纹身这种原始的审美观已被现代文明抛弃,今不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