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端午节习俗

2017-02-05 10:52:00 知识

  在东北,早在辽代就有关于皇帝在端午日系上“长寿彩缕”并赐文武大臣“寿缕,行礼如仪”的记载。金代女真人的政治中心在东北,而且也十分重视端午节庆。大定二十四年(1184)二月,金帝就说:“朕将往上京。念本朝风俗重端午节,比及端午到上京,则燕劳乡间宗室文志”。当五月到达后,即在皇武殿设宴。当时“宗戚皆沾醉起舞,竟日而罢”。所以,汉化很深的女真人把端午习俗全部承续下来,使得东北的五月节俗一直流传到今日。

  随着汉族流民的到来得到不断充实。受其影响,在黑龙江沿岸的民族地区,还有过端午竞渡的习俗。它反映了东北各族人民在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中的文化认同。但究以东北五月气温较低,划龙舟的事并不普遍。更多的表现在踏青采艾、避瘟诸方面。

  在开发较早的辽宁地方,由于中原民俗文化影响较深,端午民俗也比较典型。如锦州地方,在五月五日这天,“少长郊游,聚饮高歌,亦有携酒游观音洞者,曰耍青”。(《锦州府志》)在吉林以远,此俗虽异,但仍有关于“此日瘟神下界”等有关记载。

  这种习俗自是由于古俗“五月是恶月”观念,以及在天气转温后常有百疫并生等情况形成的。人们为防时疫,除饮雄黄酒,涂雄黄之外。一大早就结伴于日出前到江边、河边或井台用凉水或露水洗脸,再上山或到郊外采集艾蒿。俗信,这天采的艾蒿可以避瘟疫。民间还多在门窗上插艾以避瘟。此俗源自《荆楚岁时记》中已有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旧时,东北的南部地区,有的地方在这天在门上插桃树枝,取意于古俗中桃木可以避邪的观念。另外由于民间崇信门神,还有在家中钟馗和关羽像前供粽子或五毒酒等物。总之,人们行使了很多为了避邪趋疫的习俗。东北人不仅把艾蒿之类插到房檐上,门窗上,妇女们还把它插在发髻上,用来作为清头的节令饰物。在艾蒿不多的地方,则有插菖蒲和桃条、柳条等物用以“避五毒”。此外,在东北,还有端午在房檐插杨树条的传说:传言这天瘟神下界后,如果看到每家房上插了杨树条,就不再撒瘟病了,也有的在这天插上榆树条。不管插什么树条,在民众心理上一样会产生一种避瘟疫的安全感。有些地方不等到初五,而是从初一就插上了树条。这些地方旧俗是以一进五月人们就开始避疫,并且把五月初一日俗称“小端午”。黑龙江、吉林、辽宁各县还普遍于杨柳枝条上系纸葫芦遍插檐际以避瘟疫。各地给小儿配带葫芦、荷包(有的是粽子模型)小扫帚(细麻做成小许饰物)或在肩上缝制小老虎、蝎虎等以护身去邪,并于腕上戴“五色线”(古时称长命缕),以祈长寿。

  东北端午食俗,除食粽子纪念屈原殉国外,还食鸡蛋“滚运”。在农村,因正是中耕大忙季节,有此杀猪作豆腐的旧俗,意在犒劳耕作者,以利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