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五天年”

2017-02-05 11:17:00 知识

  民间有“过五天年”之说,即正月初一至初五都在过年期间。这期间的各种民俗活动最多也最集中,有贺新年、拜年、送对联、贴年画、耍社火等各种节日习俗。

  新年初一,家家户户求开门大吉,先放爆竹三声,旧时是取避解疫疠之意,如今是表欢天喜地、满堂瑞色之情。苏北仪征有一种特制的大爆竹叫“满堂红”,爆竹的外壳和内芯都是红色,燃放后落红满地,犹如红花纷飞,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大都市因人口稠密易引发火灾,有些地方明文禁止燃放花炮,但在广大农村,春节放花炮仍是一项民众喜好的民俗活动。

  春节期间亲友们相互拜年已形成俗规,有的地方十分重视拜年,特别是晚辈一定要给长辈拜年,甚至有“不来拜年,不认往来”之说。拜年时,人们互道“恭喜”,相互祝福。家中要备烟茶和各种糖果炒货,用以招待前来拜年的客人。苏南待客的茶水多为“元宝茶”,在清茶里有橄榄或金桔,取庆贺发财之意。扬州一带有一种有盖子的果盘,叫“桌盒”,盒内的若干隔档内,放着花生、瓜子、桔子等。云片糕叫“步步高”,杂糖(芝麻糖、寸金糖等)叫“甜蜜蜜”,桔子叫“走大局”。客人要每样稍尝一些,若吃不了或不想吃,也要在主人热情奉送时少带一些走,以示对主人的敬意,捎上一份祝福。儿童向长辈拜年,长辈照俗例,要给小儿“压岁钱”,压岁线的数量并无定例,表示一份祈祥祝吉的心意即可。旧时,大户人家还有派人到亲友家投“赤柬”(红贴子,又叫“拜年贴”)以示拜年的,《江南好百调》云:“扬州好,元旦贺新年,亲友到门投赤柬,儿童压岁挂青钱,华服尽翩翩。”即是描述的这种情形。近年来,家庭电话普及,电话拜年,互致问候,也成为一种时尚。

  春节前家家户户张贴春联、门笺、年画,也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如今,人们不仅自家贴,还喜爱把年画、春联当作贺年礼品相互赠送。农家特别喜欢红红火火的春联和喜气洋洋的年画,除了在卧房、明屋、大门、后门等处贴,还把春联贴到船舱里、拖拉机上,甚至猪圈里、牛棚里也贴得满眼皆是,到处都装点得大吉大利,生机勃勃,显示出新春纳福的喜庆气氛。

  春节期间,各地乡村都有耍社火的习俗,舞龙灯、荡湖船、挑花担、踩高跷,热闹非凡。旧时,苏北农村还有民间艺人上门“唱麒麟”、送吉祥的风俗,五六个艺人手持一对纸糊成的麒麟,敲锣打鼓到各户人家“说好话、唱喜词”,这些艺人能见物生情、见何物唱何物,即兴编唱出一连串的好话喜词,唱得主家喜气洋洋、合家欢乐,主家会十分乐意地赠送艺人许多糕镘点心,以示答谢。

  正月初五,有“接财神”一俗。财神一般是指赵公明,也有叫作“五路财神”、“路头神”。许多人家一早就放鞭炮,说是要抢先接财神。清·蔡云《吴俞欠》云:“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如今初五为各行各业开工上班之日,照俗例也要放上一通鞭炮,以祝新年“开门红”、企业兴旺发达。

  江南的四时八节和“节气歌”

  江苏民间素有“四时八节”之说。四时是春夏秋冬,八节是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更为细致的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为了便于掌握季节和节气,各地流传着许多谚语和歌谣。其中有一首《节气歌》既简短易记,又把二十四节气的各称和顺序作了巧妙的概括,兹录如下:

  节 气 歌 对应的节气与顺序

  春雨惊春清谷天, 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江苏的岁时习俗,有的直接与节令有关,如立春、清明、冬至等。有的在二十四节气之外,但对应着岁时的某一天,如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除夕等。有些岁时习俗有多种起源和多种解释,于是,也就有多种民俗含义。如民众中另有“四时八节”之说,指一年四季中有四个“人节”和四个“鬼节”,四个“人节”是: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四个“鬼节”是:清明、七月半、十月朝、冬至。当然,这种说法仅是强调了民俗节日的某一特殊含义。我国的传统节日其风俗大多数是呈复合多元状态,常常是各种习俗的汇聚和叠合,从岁时习俗中,可大体上了解到各种民俗事象的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