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的由来

2017-02-05 14:22:00 知识

  “火把节”是彝族全民族的节日(现已定为彝族民族节),但各地的活动内容仍然差异很大。概括起来,有这样一些活动:

  一、祭田公田母。是日中午,各户到自己田头铲一坪场,撒松毛作祭坛,用香、米、酒、鸡等祭品供祭。祈求田公田母保佑获得丰收。祭毕,到每坵田头插一根青苗枝。楚雄哨区彝族要祭司农业生产的“嘎楼厄苏”神,当时稻子开始扬花结穗,需要农业神保护。

彝族火把节的由来

  二、以火照田苗,占农色,卜吉凶。袁嘉谷《石屏县志·天文志·岁时门》记载:“六月廿五日,田野松炬烛天,占有岁之丰凶,明则稔,暗则灾,幼者各燃松炬相斗,以胜负卜村之吉凶。”

  三、以火外穗,以火招引光明,迎接祥瑞,“求利益于大光明中”。武定、禄劝地区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引谷穗出来看火把。”有的说:“不玩火把,庄稼就会被火燃烧,耍耍火把,可将地下的火引出来”。许印芳《五塘杂俎·星回节考》说:“农人持火照田以祈年樵牧渔业,各照所适,求利益于大光明中”。

  四、以火焰驱邪气,逐妖魔,以火焰送走贫穷,消除疾疫污秽;以火送福。火把节晚上,每家都得持火把到室内每个角落撒松香,认为这样可以把潜藏的妖魔赶走,把邪气消除。哪家做得不认真、不彻底,就会受到全村人谴责,认为他把妖魔、邪气保留在村内。有的还边撒松香,边吟咒语。昆明彝族支系密且人则是撒一把松香吟一句咒语:

  金银财宝不烧,

  五谷粮米不烧,

  家堂香火不烧,

  祖宗老爷不烧,

  衣禄财神不烧,

  邪恶、病魔、鬼怪全烧,

  撒松香,全烧光!

  有的地方,将火把放在门口,男女撩衣从火上跨过,大家向他祝贺:“灾星除掉啰,秽气解掉啰!”跨过火的都面露喜色。儿童则须向尊者长者叩首,“举燎逼裙,撒松香燃之,火焰满身,谓之送福……男女齐会,四面绕坐,脍豕肉,饮酒,歌舞杂沓,以趁盛节”(许实:《禄劝县志·风土志》)。五、以火焰灭虫保苗。当天下午要祭祖,晚上,全村青年用火围田。第一天晚上绕田三圈,第二晚绕两圈,第三晚绕一圈,用火焰驱虫。故火把节又叫“保苗节”。六、祭猎神,集体上山打猎。火把节前一天,要祭山神、猎神,然后集体上山打猎。

  路南彝族支系撒尼人,把火把节前的赶街天作为青年人选择配偶的好日子。当天,未婚女子身着新衣,坐在市集后面山坡上,青年小伙可以无拘束地与之攀谈嬉戏。火把节前后,还要举行盛大的摔跤、斗牛大会。数千人聚集山坡,观看凹地中举行的斗牛、摔跤。

  火把节最早的源头是火崇拜,火崇拜必须依靠一定的仪式来表现,火把节便是其中重要的形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和人们的愿望而赋以新的内容,形成不同的火把节传说。撒尼人流传的朵阿惹姿斗倒大力神的传说,表现了人们摆脱对自然的依赖的愿望。传说内容是这样:天上的阿番神背着天王,偷偷推开天门,把五谷籽种撒到地上,人们得到蜜蜂和神力的帮助,种出粮食栽出麻,摆脱了穿树皮吃野果的生活,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天王对此不满,派大力神到人间毁坏庄稼,企图使人们重新回到穿树皮吃野果的时代。大力神为了显示本领高强,找到一条排角的大水牛,用力一扭,就把水牛扭翻在地。人群中走出朵阿惹姿,战胜了大力神,大力神灰溜溜的低下头,变成一座秃山头。天王恼怒,撒下一把香灰面,刹时变成数不清的害虫,要把庄稼吃光,彝族人民点燃火把,烧光害虫,夺得丰收。所以火把节要举行斗牛摔跤。昆明彝族支系撒梅人把火把节的来源与部落斗争相连。在他们的传说中,用火把到各个屋角搜索是为了寻找为保卫撒梅人利益而被其他部杀死的撒梅王的精灵。弥勒彝族支系阿细人则把火把节的产生与反抗奴隶主的斗争相连。阿细人在阿莫领导下,为了打败凶狠残暴的奴隶主那迢迢,把羊群圈进石窝饿着。六月二十四日晚上,在每支羊角上捆一束火把,点燃后让受惊的羊群向那迢迢家冲去,人们擎着火把跟在后面,杀死了那迢迢,救出被抓的奴隶,那迢迢的家也被大火吞没。人们高举火把,尽情歌舞。从那以后,六月廿四日就成了阿细人的火把节。二十五日晚上,还要举着火把游行。传说尽管多种多样,但从其活动看出,其主要内涵仍是为了获取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