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地区婚俗习俗文化

2017-02-06 21:20:00 知识

  在结婚仪式前男方首先要选择良辰吉日。有的认为每月的三六九日为良辰吉日,初一为不吉利日子。之后,男方开始布置新房,做新被褥。新被子必须在结婚的当月做,不能隔月。来帮忙的人,必须是有儿有女有父母的女人,寡妇和失去父母子女的女人不能来帮忙,离过婚的妇女也不能来帮忙。新被子里面要装上核桃、枣、棉花籽、花生、头发、鸡毛、萝卜等。据说放核桃为合美,放红枣和棉花籽意早生贵子,放花生希望新媳妇将来一男一女地夹花着生,放萝卜是希望将来生的小子长得壮。枕头是长方形的,枕头顶的图案是刺绣的莲花和石榴,这叫“男枕石榴女枕莲,生个小子得状元”。这时男方还要给亲朋好友送喜帖。姑、姨、姥姥等亲戚接到喜帖后,要给新人送被面。乡亲们都送份子来,合伙买幅中堂画,关系好的送喜幛。到了结婚前一天,男方要贴对联,贴双喜字。还要去女方送“催妆礼”。四个长方形木斗箩,里面装上20斤卷子、20斤挂面、40斤干粉。同时,要把娶帖送到女方,娶帖写着:“谨择卜吉×月×日命小儿完婚亲迎于贵府。×××拜。”女方收到催妆礼和娶帖后,就忙着做婚前准备工作。乡邻好友开始给女方送烧饼,还要帮助新人收拾嫁妆,嫁妆上都要贴上红喜字。这些帮忙的人必须是有儿女有父母的,不能让寡妇和没父没母的妇女帮忙。还要为出嫁的女子准备出嫁的饭,40个猫耳朵似的小饺子和面条、烧饼,还要放上芫荽大葱。芫荽大葱象征着新人之间有缘分和聪明。嫁妆柜里放点麦麸,取谐音福,一福压百祸。还要放六个铜钱,象征富贵。还要放点蒸馒头的酵头,象征将来发财发家。这些都在第二天送亲时一起送走。新娘出嫁前要用线绞脸,俗称开脸。先摘去脸上的汗毛,再将眉毛摘去一部分。眉毛弯弯的像月牙似的。绞过脸就不准下炕了,脚不准沾地,沾了地就会踩穷娘家。就只得在炕上坐着,等男方来迎亲。迎亲的前一天晚上,男方必须身着蓝袍,头戴礼帽向同家族的长辈磕头。新郎家长早已在北房屋门的东侧的天地桌上放好织布用的盛子,摆上了箭和一斗粮食,燃上一支蜡烛和三炷香,桌上放一小盘,盘内放一块年糕,用筷子插着,新郎要站在此处为本家长辈磕头。先祖父母,再父母,然后本家伯、叔等。如有不到的或发生过矛盾的长辈,要在第二天早晨娶亲之前由伴客陪着,吹鼓手跟着挨家逐户去拜。这时,吹鼓手要吹吹打打,热闹一翻,让全村人知道有人娶亲。准备出发迎亲了,放炮的、护旗的、打旗的、抬轿的集合到一起,放炮的前边开路,后面跟着两顶花轿,一顶蓝轿,一顶红轿。去时伴客坐蓝轿,新郎坐红轿,吹吹打打来到女方家。娶亲的队伍中,还要去两个女伴客,女伴客不能让男方姑姑充当,姐姐最好,这叫做“姐姐娶,富到底。”

  女方听到娶亲的炮声和鼓乐,就出来迎接。由女方的陪客将男方迎亲的接到家安置好,将乐队领进备嫁新娘的院内,吹吹打打。这时,女方开始为出嫁女梳妆打扮,使油擦粉,身穿花裙子,内套小红褂,戴首饰,镯子。耳环要比平时戴得多,最少戴两个。头戴正花偏花九凤箍,蒙上顶头纱,装饰得非常美观。这时,新娘要慢慢打扮,吹鼓手要尽情地吹,时间越长显得身价越高,不能急于上轿。正如俗话说的“大闺女上轿难”。待男方伴客前来催问:“梳妆好了吗?”才磨磨蹭蹭地说好了。这时轿夫就把新郎坐的那顶红轿抬到门前,由女方的亲人婶、嫂等端上一支蜡烛,拿上一只新笤帚,把轿上下左右四角照一照,扫一下,再撒上一把五色粮食(小麦、高粱、谷子、绿豆、麦麸),驱鬼避邪。五十年代,人们结婚不再坐轿,开始骑马;六十年代开始骑自行车;现在有的坐吉普车、面包车,也像扫轿一样扫马扫车。上轿前,新娘还要揣上一本农历书,上面用红绳系一个铜镜。再咬一口卷子放在娘家的炕席下,剩下一口带到婆家,也放在炕席下,这叫做娘家一半,婆家一半,两边都发家。上轿时,娘家人还要为新娘子在炕沿下放上一块柱顶石或笤帚,再铺一块布)一直铺到轿前。新娘上轿之后就用“蒙头红”遮脸。送亲的必须是几个能说会道的妇女,现在一般由自己的嫂嫂带着几个要好的女友。当“姐姐的不能去送,姐姐送,送了妹子的命。”新娘子出嫁不能走新郎来的路,必须另选一条路,因为丧事才走重路。出村口要出东口,不能出西口,否则会背运。出嫁路上,轿夫累了不能放下轿休息,由替补轿夫接着抬。跟在轿后面的两人是新娘的兄和弟,这两人叫“扒轿杠的”,扒轿杠的必须提一个水壶。同去的送亲人和来娶亲的人都是双数,不得是单数。娶亲的队伍回到村里后,伴客要与女方陪客相互施礼,还要说些客套话。男方伴客:“新人领道。”女方陪客: “道路不熟。”男方伴客:“新人领房。”女方陪客:“屋子深,院子长,不知新人在哪房。”随即伴客把花轿领进院内。男方的街门下还放着一块捶布石,上面燃着一支蜡,还放着一把马鞍,门后边还藏着两个十来岁的小女孩,每人站一边,手里拿着一个干草把,草把用五色花线缠着,待花轿一进门,两个小女孩就向轿上打几下,一是为除邪,二是打新娘子的脾性,要将来听婆婆使唤。花轿进院后,直抬到天地桌前,由一个能说会道的中年妇女接新娘出花轿,领到天地桌前,用筷子将红盖头挑开,让新娘给天地磕头,这叫拜天地。然后,让新娘子翻一翻桌上的年糕,“翻翻年糕,日子越过越高。”这时,新郎拿起天地桌上的弓箭,冲新房四角做射箭动作,意为驱赶妖魔鬼怪。新娘先到婆婆的屋内落脚,进门前,新娘把带在身上的麸子和铜钱向背后一抛,这叫“砍四眼人”,不让怀孕的妇女看自己,以免冲了自己的喜,婚后不能生育。新娘上炕之后,接新人的中年妇女还要端个洗脸盆为新娘做洗脸动作。新娘脸朝墙壁,不得脸冲外。此时,还要为新娘再开脸。因为出嫁前在娘家已开过脸,所以只是假动作,意思是清白地进婆家门。还要为新娘梳头,将新娘的辫子盘个圆头,再给戴上个髦髦(假头发)。还要拿着婆婆穿的袄给新媳妇披一披,“披披袄,新媳妇跟婆婆好。”在这之后,紧接着就开席了。开席分三摊,一摊是女客席,一摊是男宾席,一摊是吹鼓手和轿夫席。三席招待的饭菜不同。送亲的人吃罢饭,要向男方的公婆施礼、道喜,询问接新娘的日子。伴客和男方娶亲人要送客人回去。接着,新娘就开始上拜。她来到天地桌前,地上铺着褥子,开始给公婆、男方的姥、姑、姨等亲戚磕头。磕头要给钱,多少不等,大辈多一些。但公婆不给钱。之后,又给男方本族的女长辈磕头,长辈也给拜钱。上完拜,新娘才进洞房。这时,同辈的小叔、侄子开始跟新媳妇逗着玩。男方开始为新娘煮饺子,这饺子不要煮熟,在锅里滚一滚,先让新娘子尝尝,问生不生,新娘子说:“生”,人们哈哈大笑,意思希望早生贵子。到了晚上,还要有个嫂子给新人铺被褥。嫂子拿着一个脸盆,一根擀面杖,一把新笤帚,还有的拿来织布盛子和筛面箩。边铺床边说着顺口溜:“新笤帚,扫新炕,闺女小子一大炕。扫扫窗台,小子闺女爬着玩。滚滚箩,小子闺女一大箩。滚滚盆,小子闺女一大群。滚滚棒,小子闺女生一炕。滚滚盛,小子闺女满炕蹦。”被子铺得很讲究,要两个被窝连在一起折叠放好。铺完炕嫂子笑嘻嘻走了,小叔子、侄子们便一窝蜂似地跟新娘子逗着玩,有的还要熬夜,熬到半夜才被当公婆的送走。新婚第一夜要亮着灯睡,谁也不许吹,谁吹了灯谁先死。现在实行电灯,人们不忌讳这个了。洞房之夜新郎新娘要互相偷对方的鞋,这叫踩性。谁偷了对方的鞋,将来对方一切服从自己。所以这一夜双方抢着偷对方的鞋,自己都把自己的鞋藏起来。新婚之夜叔侄们扒在窗外听房,偷听新郎新娘说悄悄话。如果没有听房的,还要在窗下放一把扫帚,上面披上一件旧衣,装着是听房的人。

  第三天,新媳妇娘家套车来接,新媳妇才回娘家。富裕人家的女儿在婆家住六日才回娘家。新媳妇住娘家到第九天由娘家人送新娘回婆家。这时,男方要摆大席,分宾客入座,男方的直系亲属要来陪客,女方的亲戚坐上席,陪客坐在对面。新娘子回婆家十天内,要向婆婆找活做。“先扒花,新起家。先做袄,辈辈好。先做裤,辈辈富。先做鞋,辈辈绝。”所以,这十天婆婆都让先做袄和裤,不让其做鞋和袜。婚后的第一年还有很多习俗。如正月里,男方本族和要好的乡邻都要请新媳妇,每户一顿,一直请到正月初九。正月初九早饭后,新郎和新娘子一同回女家,这叫做回门。到了女方家,专门为新女婿备酒席。吃罢午饭,新女婿要去女方本族的长辈家拜年。去谁家拜了年,谁家就要来订宴请女婿的日子。大家族一直请到正月十六日。之后,新郎新娘就一同回男方家。正月里新媳妇还要记几个必须住婆家的日子。即正月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和正月三十。这几日,新媳妇必须住在婆家。因有一种说法,“二十一,媳妇不住死女婿。二十三,媳妇不住婆婆往土里钻。二十五,媳妇不住婆婆要入土。正月三十日,媳妇不住死公公。”这个习俗传到现在。正月初十不能让新媳妇住婆家,住了要死公婆,所以初九这天就要赶新媳妇回娘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婚俗有的已为后人不重视,但有的仍被继承着,如催妆礼和宰羊抬酒看闺女等现在已不实行,但做新被时放花生、红枣之类的习俗现在还照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