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婚俗:诗意古朴的拴线礼

2017-02-06 21:23:00 知识

  1980年4月在西双版纳景洪一个叫做“曼赛”的坝子里,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康朗甩的侄孙女依江的婚礼,婚礼是按照傣族古老习俗举行的。

  第一个使我们感到新奇的是,傣族婚礼要在女家举行,婚后也在女方父母家居住,即所谓“从妻居”。只是在婚后三日内回男方父母家一次(很像汉族女儿嫁后“回门”一样),然后再回女家定居。(解放后如男方家里确有困难,在女家住一段时间后,经双方同意再回男家定居者亦有,但为数很少。)这给人一种很深刻的印象:这里没有重男轻女风气,没有汉族传统的宗法观念,没有父系社会所特有的大男子主义和传宗接代思想。这不仅为“从妻居”的生活方式所决定,也可以从姓氏上看得出来。这里没有严格的姓氏观念。大体女的多姓依(或玉),男的常姓岩或刀。这使人感到,长期封建社会所形成的宗法观念尚未(或很少)侵袭到这个民族,这可能对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培养新道德品质是个有利条件,因而引起汉族同志的广泛兴趣和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在参加婚礼之前我们首先访问了新郎岩炳的家。但是在很多客人和亲属中、没见到新郎。原来他有些怕羞,躲在竹楼里,不肯见客。只是出于礼貌,在我们告别时,才出来招手致意。到女家家里,也没马上看见新娘。她担水去了。等了一会儿,才看见一个穿着紫色筒裙的姑娘,光着脚,趿着一双惯用的旧凉鞋,担着两桶清水,颤悠悠地,轻松愉快地走上竹楼。人们指出她就是新娘。说真的,若不是从她满面笑容里闪出几许幸福流盼的目光,谁也看不出她就是待嫁的新娘。她并不是珠光宝气的美人,而是一位挥洒自如的赤脚大仙、丰满标致而有生气的劳动姑娘。这使人联想起几日来到傣族地区常见的景象:无论正在插秧的水田里或是交易市场上,还是家庭劳动中,引人注意的都是短袄长裙髻戴鲜花的妇女。她们在家庭生活中经济独立,在社会活动中(特别在劳动中),似乎比男子更占主要地位。以致在结婚的日子里,新娘也不失其为家庭主要生产者的地位。这给人十分新奇而难忘的印象,甚至对这里的妇女,带有几分情不自禁的崇敬。

  更使人感兴趣的是,在傣族婚仪中保存了许多古老而有教育意义的习俗,连每一件礼物至今都保留着令人深思的故事。当然最有意思的要算拴线礼了。不过这里我们暂且不讲拴线,而按照我们所看到的顺序,从男女双方的婚礼桌讲起。这种婚礼桌,傣语叫“莫昏”,是专为摆结婚礼物的简单的矮脚圆桌。结婚前,双方家里都备有婚礼桌,由双方家长把结婚礼物放在上面。男方备有的礼物计有:酒一碗,白线两束,家织筒裙及上衣一套,银腰带两条,银手镯一副,长刀一把,糯米饭一碗,鸡蛋两个,熟鸡一只。女方婚礼桌上的礼物:酒一碗,芭蕉叶做的小型尖帽一个(放在芭蕉叶做的碗里),家织白布及黑布各一块,槟榔五串,香蕉两串,红糖、盐各一块(各约一斤左右)。这些礼物中,长刀用以做新郎的装饰,表示刀耕及勇武,衣服作为女方饰物,比较好理解。其他也各有寓意:槟榔代替钱币、彩礼;香蕉围绕一个中心生长,象征两人一条心;糖喻婚后生活甜蜜;盐喻生活有味,情浓意洽;糯米饭要在新娘第一次做饭时抹在火塘的三角架上,永远不动,以示百年合好。鸡有兄弟团结互助之情,蛋有固贫守志之意(都有生动的故事)。最有意义的要算拴线礼和芭蕉叶小帽的来历了。传说有一个将要离开寺院、回家还俗的小和尚,当他拜别师父老佛爷的时候,老佛爷指着寺前一个挖野菜的姑娘背影说:“你将来要和这个姑娘结婚。”小和尚见她是个哈尼族姑娘,不想要她。又惧师父预言实现,因而起了歹心。他别过师父,拿起柴刀,从背后走去砍她一刀,以绝后情(此故事情节和月老系红绳故事极相似)。几年以后,小和尚结婚了。新娘竟又是这个哈尼族姑娘。原来她没有死,被一个傣族老人救活了,认为义女。从此她一直穿着傣族服装,生活在傣族家庭。后来又作为傣族姑娘嫁给这个小和尚了。婚后,小和尚见妻子后脑勺上有个疤,问及此事。新娘说了当年被砍及被救始末,并说幸亏这个哈尼族女孩戴的尖帽子救了她的命。小和尚完全明白了自己的罪过,难过地逃跑了。妻子找到了他,原谅了他,两人和好如初。为了纪念这个哈尼族姑娘的爱情,至今婚礼上都要做一顶芭蕉叶的尖帽模型,作为结婚的重要礼物。这故事意味着婚姻暗中有命运之神主掌:“千里姻缘一线牵”,刀砍不断,水冲不散,所以结婚一定要举行拴线礼。婚礼桌上这束白线就象征“白头偕老”的意思。这两桌礼物,古老的习俗的优美的传说,使这个婚礼充满了古风和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