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婚俗礼仪中的“打下处”与“坐福”

2017-02-06 21:33:00 知识

  在我国辽西地区,至今存在着“打下处”与“坐福”的民间风俗。

  迎娶的头一天,男方要由家族中的“全福人”满语称“全口人”的长辈布置好洞房。洞房里比较要紧的几处:一是炕上被子的四角要放上大枣、花生桂元和栗子,象征着夫妇“早生贵子”。二是墙上要挂一大块布别上娘家陪送的新娘在家时做的女红,主要是绣制的许多对枕头顶。这些美丽的枕顶使洞房变成了一个小小的艺术展厅,展示着新娘的勤劳、智慧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也为充满了“早生贵子”的功利主义气氛平添了些许浪漫的色彩。再一处就是窗上的喜花。从我在农村搜集到的传喜花看,喜花的样式在辽西各县就有很大的差别:在辽西走廊狭长的平原地带搜集的秀美的阳刻作品较多;而在医巫闾山区看到的更多的是拙朴的阴刻作品。我想,原因还是平原地区关内移民较多,河北、山东的剪纸艺术占主体;而山区满族剪纸的艺术风格因满族聚居而保留得更完整。

  新房布置好以后,要彻夜吹奏鼓乐,并劈柴搭灶,谓之“响房”。这与现在的婚礼放鞭炮的功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驱鬼去邪,保障新人平安。如今“响房”的习俗被摒弃了,是人们再不相信有鬼怪在新房作。

  在辽西的近代婚礼中仍存在着“打下处”的习俗。

  在新郎家迎娶的这一天,即使是与婆家住在一个村子里的新娘也要离家上路,由兄弟护送、亲朋陪同,坐彩车到事先选好的某家借宿。借宿的人家要以看不见娘家的房檐为标准,俗称“打下处”。

  新娘上车离开娘家前,要先向祖先和佛托妈妈叩拜,要换去娘家鞋穿上“踩堂鞋”,而且还要吃一碗面条。60年代深受辽西老百姓喜爱的单出头《红月娥做梦》中有段唱词把新娘吃面条时的心情诉说得真切动人: “有心吃了这碗面,/穷了娘家富婆婆,/有心不吃这碗面,/穷了婆家了不得。/娘家穷了不好办,/哥嫂怎么来接我,/婆家穷了更难办,/我和罗章受奔波。/我呀,吃上它半碗留着半碗,/我叫它两头的日子差不多。”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新娘就要登上彩车由兄弟护送前往婆家。路上如遇到井、石、庙门、墓碑,都要用红毡遮挡一下,俗称“挡红”。

  在送新娘的送亲车出发的同时,婆家的迎亲车也出发了,一路上鼓乐齐鸣。两辆车在途中相遇时,新娘的兄弟要把新娘抱到婆家的迎亲车上,俗称“插车”。迎亲车停到夫家门口时,新娘不能立刻下车,要在车上等候一会,俗称“憋憋性儿”。这时,新郎要手持弓箭向车下虚射三箭。新娘下车后,前后胸挂着宝镜,踩着红毡,迈过火盆,与新郎行至天地桌前向北方叩拜,俗称“拜北斗”。然后新郎用枰杆挑下新娘的盖头,新娘才能蹬着高粱口袋上炕,面吉方面而坐,俗称“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