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的婚恋状况

2017-02-09 13:06:00 知识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开宗明义第一首诗的第一段,我们今天读这首诗时,仿佛回到三千年前,在蓝天下、绿水边,一对有情男女如一对睢鸠鸟一样一唱一和,互传情意、互道衷肠。《诗经》全书收诗305首,其中描写男女爱情的诗篇最多。孔子在总结性地评论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由此可知,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未婚男女公开交往、相爱属道德规范以内的事。司马迁著《史记》,说叔梁纥和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在语气上没有一点贱视的痕迹,相反,是他第一个尊孔子为“至圣”,第一个把孔子的传记和王、公、侯、伯并列在一起。

  婚恋宽松不等于性解放、性自由,而是有所规范。距现今二千五百年左右,作为学生课本的《仪礼》上说,普通百姓的婚姻(士婚礼)必须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程序,合称“六礼”。其中纳采是男家向女家送上一对大雁,如果女家收下来,就算初步同意了这桩婚事,所以《仪礼·士昏(婚)礼》中说:“下达纳采,用雁。”到了婚姻的第六道程序——亲迎,《仪礼·士昏礼》中又说:“主人升,西面;宾升,北面,奠雁。”“奠雁”这婚仪到解放前的苏南地区还是很盛行的,其过程是拜堂的前一天,女家“发嫁妆”至男家,新郎倌必须带亲自到女家迎娶,迎娶时上二只鹅(最好是灰色的雁鹅),鹅背抹上红颜色。此时女家在堂前摆起香案供桌,门前有人置备大小炮仗等候,新郎倌刚踏上女家门前场地,立即大小炮仗齐放。新郎倌在欢迎声中手提双鹅进入女家,把双鹅放在供桌下,然后对着香案磕头跪拜,跪拜毕,略坐片刻,又在爆竹声中,领着或抬、或扛、或挑的“发嫁妆”队伍,欢欢喜喜返往回家的路程。这全过程称“奠雁”,这是古代六婚礼的余绪。

  中国古代人民很早就观察到大雁是终生配偶禽类,大雁一旦配成对,就双飞双栖,以后或雌或雄因故死亡,活着的另一只就成孤雁,永不和其他异性交配。古代婚配自始至终贯穿着用大雁宣誓夫妻同体、百年好合、白头到老、生死不渝的心愿,这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婚姻观。今天许多男女青年,尤其是大中城市里的部分男女青年宣扬:

  不在乎天长地久,

  只珍惜一次拥有。

  不在乎百年好合,

  只需要开心一刻。

  这种婚恋观虽来之于西方,但就是在西方,也不是他们的精华,而是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