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枣强县丧葬旧俗:抬箔子 烧倒头纸 报庙儿 烧纸儿 入殓 辞灵儿 出殡和下葬

2017-02-11 21:26:00 知识

  枣强人对人死看得很重,丧葬礼仪中的繁文缛节,难以尽述,仅将重要事项略述如下:

  抬箔子

  人快要死的时候有出的气,没进的气,叫“倒气”,也叫“发昏”,出现这种现象,孝子孝妇都要守在炕前,叫人给将死者穿衣裳。寿衣都是预先做好的,男的有内衣,袄裤,袍子,褂子,女的要有裙子,衣裳件数要单不要双,棉花要絮得厚,衣裳要肥大,据说这样可以“发箔子”,寄寓“发家”之意,穿好衣服就要抬箔子。在正房中间迎门用两条长凳架上一领用高粱秫秸累成的“箔”,箔上要铺黄色褥子,把病危人抬到箔子上,盖上蒙子,这叫“铺金盖银,寄寓让死者享受荣华富贵之意。让人在箔子上断气,叫“寿终正寝”。

  烧倒头纸

  病危人断气后,要烧纸,纸上凿上钱形孔,表示给死者送去黄泉路上的盘缠钱;同时还要烧纸车马或纸轿,表示给死人备下交通工具,供死人代步用。这就叫“烧倒头纸”。

  报庙儿

  俗信人死有魂儿,魂儿就是鬼,人死了就变成了鬼,到阴间去生活,先得到土地庙(有的地方去“五道庙”)向土地爷报到。人死断气后,孝子带上烧纸到本村土地庙烧纸,一边烧一边祷告,说明自己的亲人到了阴间,求土地爷照顾。这个仪式叫“报庙”。

  烧纸儿

  人死后,孝子每天晚上去土地庙烧纸。第二天或第三天,通知亲友前来哭奠烧纸。这个仪式就叫“烧纸儿”。

  挂门幡儿和送门幡

  人死后,要在靠街的门口或过道(胡同)口挂门幡,死男挂左,死女挂右。门幡是白纸剪成条,用竹篾盘成圆圈穿起,死者多大年岁就挂多少条纸,所以又叫“岁数纸”。门幡既是人魂的象征,又是死人的标志。到“止吊”的前一天晚上要“送门幡”,据说死者要去县城见城隍了,一般都送到去县城所经过的第一个十字道口烧掉。“送门幡”是一次大型巫术活动,全村出动,秫秸火把引路,孝子背门幡(或用椅子抬门幡)随后,乡亲们列队跟随或围观。持火把者用火把在道中横着一划,喊一声:“谁送这一程?”孝子喊着自己的名答:“×××送这一程!”乡亲齐声喊:“老少爷们送这一程!”鼓乐声、痛哭声相杂,凄凉悲怆。

  入殓

  预先把棺材油漆好,多漆成枣红色或黑色。有的还在顶头板和帮板画上吉祥图画。烧纸后就把死人放进棺材,要“入殓”。入殓时要在棺材里撒铜钱,叫“垫背钱”。

  辞灵儿

  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亲友前来设供祭奠,类似今天的“向遗体告别”,但较隆重。大户人家要举行“成服家祭”,有礼相喝礼,笙吹细乐伴奏。

  上纸和吊问

  死人后总要停尸三至七天才出殡,一般乡亲和朋友要在停灵期间前来吊唁,直到出殡前一天为止,叫“止吊”。男来吊唁叫“上纸”,即在灵前烧纸,行鞠躬或跪拜礼,有的还要象征性哼哼����哭两声。女来吊唁叫“吊问”,多是结群搭伙,端上四碗饺子,每碗四个到灵前上供烧纸,并掩口捂鼻,轻哼细叽地哭几声。

  出殡和下葬

  出殡就是把灵柩抬出下葬的意思,可仪式非常复杂。

  出殡这天上午要找五六个壮汉去刨坑,有祖坟地的在祖坟地刨坟坑,没有祖坟地的还要请风水先生看茔地、定穴位。坟坑为圆形,直径2.5米左右,深二米左右。坟坑刨好后要把铁锨倒插在坑周围的土上。

  凡下帖通知到的亲戚,都要来祭奠送殡。

  出丧前要凭杠、罩,拉来后在大街中心绑好杠,扎好罩放在一边。罩像一个房子,木架布围布顶,顶中央一个金光闪闪的顶子,布围上绣龙绘凤,璎珞连缀,珠光宝气。有的还前安龙头,后加凤尾,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在大街道路中间要放一块捶布石,供孝子摔盆摔瓦用;放一个瓦盆,盛一点水,斜放一把菜刀,据说是为“避邪”;把死者用的枕头里装的谷秕子,倒到街上点火着,烟雾腾腾,恶味四溢,不知为了什么。

  出丧抬棺要求严肃稳慢,主家常在棺上码上五六盒纸烟,棺材上杠,以烟垛不倒为佳。抬棺出正房门口时,地上扣一个黑碗,把抬头的人要用脚把碗踹碎。抬棺行进时,有专人喊号子的,根据地形,随时喊出高、低、快、慢的要求。喊号子的人要嗓音洪亮,有威望,有指挥才能。

  抬棺上杠后,扣上棺罩,抬向坟地。抬杠的人数最少32人,最多可达72人,抬棺,抬杠都是乡亲白尽义务。三眼枪一响,就告诉人们,快起灵了,自动赶来抬杠。

  起灵出门后,孝子打幡在前,痛哭不止不时向后磕头“谢老少爷们儿”。到街上,跪在捶布石前,把拿在手中的瓦盆向石上摔去。看石上留几片瓦,他以后就有几个儿子陪灵。

  棺材下葬时,还要请风水先生用罗盘测定方位后,才可埋土,堆起坟头后,把幡插在坟尖上。送殡亲戚在坟地就可返回自己家,孝子孝妇及本村送殡人回村后,有一老太太提个包袱,分发掰得一块一块的馒头,叫“咬口馒头”,据说吃了不害怕,小孩吃了睡觉不咬牙。

  圆坟

  出殡第二天,孝子孝妇及晚辈去上坟烧纸把幡儿折断烧掉。至此丧葬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