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葬礼及念祖仪式与遥祭

2017-02-12 09:19:00 知识

  一、葬礼:①病人入弥留状态就入正寝(男)或内寝(女),留遗嘱。②断气一死,全家人放声大哭(但大甲回教徒不哭),立刻安置牌位,在牌位的左右放着纸人,点上白腊烛,烧香,焚化金银箔,在死人脚底下放一碗插一双筷子的饭。最忌猫从死人尸体上跳过去。③母死要请舅舅来验尸,舅到先用棍子打一下外甥说他不孝,再验尸体。④死后一两天入殓,木棺抬进时全家人要在门前拜祭棺木,棺里塞进些冥币,金银箔,食物和衣服。长子至少要有一脚踏入棺内(称之试棺),长子抬头,次子抬脚入棺,订棺时是遗属最伤心时,全家放声大哭到了高潮。⑤丧期中的遗属孝男孝女是披麻挂孝,儿子不得理发刮胡子,每天供三次饭,七天请僧做一次功德,台湾嫁出去的女儿拿猪头来供之。总之,因台湾葬礼来源大陆,和旧中国的葬礼大同小异。

  二、念祖仪式:汉族同胞为了开发祖国的宝岛台湾,不畏困难险阻,跨越海峡,来到台湾,胼手胝足,劈山造田,建设海岛。多少人无保留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与生命。但他们总是那样想念自己的祖籍。在当时条件下,一时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便想出了一些弥补的办法:把家乡的风俗习惯,原封不动带去;把奉祀的神像、祖宗的灵牌等全都带去了,这无疑都是念祖的表现。下面说说丧葬时的念祖仪式。

  ①归葬祖籍:明末清初,早期赴台的大批大陆移民,到台后辛苦劳作一辈子,临死时不是叫别人为他在台地树碑立传,而是讲祖籍,例如:晋江人、福州人、同安人,念念不记故里(清代没有今人所说“台湾人”一词),要子孙将自己的尸体或棺木运回大陆家乡安葬,“落叶归根”,以示自己不忘祖籍。

  ②白衣殓:隔海运棺回祖籍归葬,究竟有许多不便,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于是在没能归葬祖籍的情况下,采用祖籍大陆流行过的用白布包裹死者全身或穿白衣即白衣殓出葬,以示自己不忘本。

  ③捡骨:许多一时无能力运父母棺槨回祖籍的人,又不能违背先人归祖的心愿,就采取个临时停棺埋葬,等到五——七年或一定时间,其尸体已腐化,就择吉开坟捡骨,用黄金甕装之,在清晨节前后运回故里,择吉日安葬。

  ④跳棺:在丧葬中还流行过一种奇特的不忘故土,想念祖籍的仪式:即人死了配偶和未婚配偶,其夫或妻,在葬礼那天,手拿包袱、雨伞,嘴里默念“就转回唐山(指大陆)”,从死者的棺木上跨过,为死者祈祷,以唤起死去灵魂能回到故乡。

  以上葬礼中的念祖仪式,在今日台湾除偏僻处还举行外,一般是见不到了,但今台湾人,回归故土之心,并不减当年,甚至胜过往昔。

  三、遥祭活动:①“上白礁谒典”,在诸多的遥祭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每年三月一日慈济宫的“上白礁谒典”。这一天,许多台胞聚集台南学甲镇慈济宫,举行隆重的祭祀,先向大陆福建白礁乡遥祭遥拜,然后绕境游行,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沿途载蹈载舞,锣鼓喧天,爆竹不停地响,热闹非常。晚上还要燃放焰火。

  “上白礁谒典”是怎么来的?1661年最先在台南登陆的郑成功部队,是福建同安县白礁人。由于他们怀念祖宗,就学着家乡的做法,在登台湾那年,在台南学甲镇建座慈济宫,和家乡的慈济宫遥相呼应。

  ③“太阳公祭”,每年三月十九日是“太阳公祭”,这是台湾独有的节日,据考,此日即明思宗(崇祯帝)殉难日,台民在郑氏政权时代于此日而面北遥祭,清兵入台后则托辞祭“太阳公”,“太阳”暗喻“大明”。

  总之,台湾同胞想念祖国大陆,通过念祖仪式和遥祭祖宗,缅怀家乡的活动,几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台胞又通过查姓氏,修族谱等开展了寻“根”追源的活动。如1970年《今日中国》杂志发表《台湾的开拓及其传统文化》、《中华杂志》、《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等等,人们不约而同地提出:台湾同胞的根在祖国大陆,台湾的文化历史是祖国大陆文化历史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各报刊杂志,还大量刊载大陆到台人员关于家乡的回忆,大陆各地游记、祖国山河风光、重要城市、名胜古迹等介绍文章。

  1978年台湾《青年战士报》连载题为《唐山过台湾的故事》,文章明确指出,台胞的祖宗在唐山,唐山就是指祖国大陆,特别是指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的福建、广东……。

  尤其今日,在抗日战争胜利的五十周年之际,大陆与台湾的同胞共同盼望着大陆与台湾早日统一,以便互相自由往来,互看亲朋、凭吊祖坟、观赏祖国的壮丽山河。快快结束人为的视RR者痛、仇者快的分裂局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