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互助土族的“灵轿”

2017-02-12 10:52:00 知识

  我国的各民族在婚丧嫁娶活动中均有自己的创造。在丧葬习俗中,土族人民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葬具——灵轿。土族生活在青海省互助县,普遍实行火葬,夭折的儿童尚未成人,没有火葬的资格,只能实行天葬。灵轿是为实行火葬的成年人和老年人准备的,它的样式象一座两层的楼阁,形制小于活人乘坐的小轿。灵轿用木制,四面体,轿顶如活人轿一样起顶,顶脊处装饰着卷云状木雕,顶尖上是日月形饰物,形象地标出一个升天的向上箭头。灵轿四面如同楼阁装筑,外廊内屋,廓角有油漆柱,柱上端连着阁檐,阁檐雕刻着人物和花卉图案,檐瓦外翘,遮住檐柱,四根吊柱用横油漆木梁连接,典雅华丽。上一层灵轿底部有向外伸出的围栏,如同公园亭楼的坐位。下一层除无围栏座位之外,形制相同,底部则是一个基座。基座四面有浮雕漆画。从轿顶上的四角各缀以绸带下垂。死者的年龄越大,灵轿也越精致。当人死之后,亲人立即为他脱去衣服,沐浴全身。然后将死者卷曲为蹲状,双掌合十放立胸部,双手拇指撑在颌骨上。事先准备好一条五寸宽的白布条,用它将尸体捆呈固定蹲姿,在骨关节处绾成绣球,全身约绾七至十三个绣球。丧服也很别致,因死者呈蹲状,穿不了合体的衣裤,上身是一件斗篷式的丧服,无开缝,从头上套下。下身围一条布裙,裙的颜色因年龄而有所区别,成年人死亡只能用白裙,只有五十以上的老人才可以用黄布裙。遗体装饰完毕,便置放在灵轿内,当然仍是蹲姿。灵轿的大小,与正好能够容下蹲着的遗体。灵轿装好死者后置放在正房中间,这里便成为灵堂,请喇嘛来这里念诵“指路经”。一般情况下都在三至七日内送葬,临出行的这天,亲朋好友来到灵轿前吊唁,献哈达和馒头,向死者告别。土族的火化场一般均设在离村子不远的地方,用120块石头砌成中空的火化炉。人们将灵轿抬到火化场,将死者的脸面向西方。灵轿放入炉内后,用柏树枝点燃。土族人认为,死者火化的速度越快越好,这说明他没有不放心的事,能够毫无挂念地去西天成佛。火化后的第三天,亲人来到火化场,把死者的骨灰收起,放入木匣或瓷罐内,埋入一个临时选好的地方,待来年清明节时,再将骨灰取出,送入祖坟墓地。灵轿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却是土族火葬必备的葬具。人们把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寄托于灵轿,精致的雕刻艺术表现了土族人民的智慧,也培养了土族一代代的雕刻艺人。它的形制却又与中华大家庭的建筑艺术相通,个性和整体和谐地统一在灵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