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农历三月三乌饭节的登仙食俗

2017-02-12 13:30:00 知识

  我国至今还有不少民族有过乌饭节吃乌饭的习俗。畲族人民农历三月三这天,纷纷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回家作乌饭,大家一起品尝过节,叫“乌饭节”。地处湘黔边境的侗族,则于农历四月初八过“乌饭节”。届时,出嫁了的侗族姑娘都要回娘家做乌饭和乌饭粑粑。地处湘桂边境的绥宁县苗族杨姓人家也是四月初八过“乌饭节”,又名“黑饭节”。新宁、绥宁瑶族则于农历正月初八过“乌饭节”。

  做乌饭的原料,畲胞用乌稔叶;湘西侗族用杨桐叶;绥宁杨姓苗家用满天星叶,新宁瑶胞用乌饭草、黄茅草、嫩松尖等草木叶;也有用南烛叶或乌泡刺叶的。将这些草叶采回后,或用生揉的办法,将汁挤出或用水浸出;或将这些草木汁装入锅中,用炆火熬成浓黑的浆汁,用纱布过滤后,加入糯米中,或煮或蒸制成黑饭或黑饭粑粑。作出的饭和粑粑乌黑油亮,松松软软,散发出一股甜津津的香味。新宁瑶胞还将乌饭做成各种式样的粑粑,捏成鸟、蛇、兔、鼠等形状,给小孩吃,说是这样做了,鸟蛇鼠兔等动物便不敢伤害田里的庄稼,可保年成丰收。吃乌饭时,先敬祖先,侗胞与杨姓苗家开笼第一碗敬黑饭的开山鼻祖——杨八姐(或说宜娘),第二碗敬辈份最高的老人。如果老人都已过世,便把饭摆在八仙桌的上首,祭奠先灵。第三碗是兄妹互敬。最后全家聚在一起和和乐乐地享受香甜酥软的黑饭。饭后还要分送亲戚邻里。湘西侗族出嫁了的姑娘还要带回男家,分赠夫家亲友。瑶乡山寨还在乌饭节的晚上,于空旷处燃起堆堆篝火,人们对歌跳舞,欢庆传统节目。

  吃黑饭的来历各族有不同的传说。畲族有两说,一说是畲族始祖盘瓠爱吃乌饭,三月三是盘瓠遇难的日子;二说是在初唐时,畲族首领蓝奉高率兵反抗朝廷,被围困,军粮断绝,他发动士兵采集乌稔果充饥,于农历三月初三打败了官兵,以后每年三月三便吃乌饭纪念。湘西侗族则说是为了纪念古代侗族女英雄宜娘。宜娘的哥哥因反抗官军被捉,关在柳州罗城。宜娘前去探监,准备帮助哥哥逃出监狱,但因为缺食没有气力,平日宜娘送的食物都被别人吃了。宜娘想了一个办法,做了三斗六升米的乌饭给哥哥送去,因乌饭颜色墨黑,别人不敢吃,她哥哥便饱餐了一顿,增长了气力,挣脱了枷锁。宜娘取出藏在饭箩中的钢刀,二人杀出了罗城,与外面的伏兵配合,攻占了柳州,打了个大胜仗。这天是农历四月八日,以后每年这天便过乌饭节纪念。绥宁杨姓苗家传说那位哥哥就是杨宗保,送饭的妹妹是杨八姐。新宁瑶族传说很古的时候,麻林八峒瑶民雷木莲的母亲在瑶山开荒,木莲每天上山送饭,她总是用最好的稻米,精心做成可口的饭菜送给母亲吃。因为开荒的人多,木莲怕送给母亲的饭和别人的饭弄错,便摘一些于身体有益的乌饭草,将饭煮成黑色送给母亲吃,这样就不会弄错了。瑶家后代为继承木莲孝敬长辈的传统,定于农历正月初八为“乌饭节”。

  其实,吃乌饭是一种适应节令的饮食养生习俗,来源很古。乌饭古称青精饭、青饭、精石饭、青精干石饭。民间说吃了它身体健如牛筋,所以又叫牛筋。古时是道家修仙的食物,说是长期食用它,助阳力、壮筋骨、益颜色,长生不老,可以成仙。唐宋时许多著名诗人写过赞颂青精饭的诗句。如杜甫诗:“岂无青饭,令我益颜色。”苏东坡、黄山谷都有诗言及。乌饭所用原料都是一些对身体有补益作用的药草,如其中之一的南烛草,《本草纲目》说:“火服轻身长年,令人不饥,能盖颜色。”《岁时广记》录《零陵总记》说:“杨桐叶、细冬青……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食用这些对身体有益的植物作成的食品,虽然不能真的令人登仙,对身体无疑是有益的,所以此俗能够长远流传,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