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鱼俗探源

2017-02-15 13:54:00 知识

  鱼对中国人来说,不仅是鲜美可口的肉食,而且是象征岁熟年丰、喜庆富裕的吉祥物。按照群众的理解,鱼之所以具有吉祥意义。主要是因为鱼与“余”同音,意味着食物财富有余。

  重要的节日和礼仪,一般都少不了鱼。过年吃团年饭。鱼是餐桌上必备的佳肴。全家人团聚吃鱼,为的是祈愿人人年年有余。又因鲤鱼的“鲤”字与“利”字谐音,过年吃鱼多用鲤鱼,取年年得利的吉兆。各地过年吃鱼还有各种讲究。有的地方在大年三十将鱼煎炸后水煮,再连鱼带汤冻成冻鱼,以备初一吃团年饭(一些地方有在初一吃团年饭的习俗)时享用。这样,头年煮好的鱼次年来吃,正合“年年有余”的意思。有的地方在团年吃鱼时要剩下头尾,也是取有“余”之义。传统年画中也多有以鱼为题材的。如杨柳青年画、桃花坞年画,均有《年年有余》图,画一胖娃娃抱着或骑着一条金红色的大鲤鱼,充满喜气,象征富足丰裕。鱼也是用作祭祀的三牲之一。三牲为猪、鸡、鱼。在许多地方祭祀不用猪、鸡尚可,不用鱼则被视作最大的不敬。水族端午祭祖或丧葬设祭,都以鱼包韭菜为至珍祭品。鱼还用作议婚礼仪中的礼品。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所记,宋代有回鱼箸的礼仪。男女两家订亲后,男家送酒给女家,女家则在原酒瓶内装上淡水,放进三、五条活鱼,作为回礼。几条活鱼值不了多少钱,却是珍贵的礼品,因为它表达了祝福富裕的美好情意。

  从上述可见,鱼在中国传统生活习俗中,确实包含了富裕、丰收的象征意义。值得探究的是,鱼之具有此类寓义,不可能仅仅是因为它与“余”同音的缘故。同音方面的解释,只能是一种后起的附会的解释。鱼的富裕、丰收的象征意义,渊源甚远。它是原始社会鱼图腾崇拜的余绪。

  考古发现,中国鱼图腾崇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八千年。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发掘出的彩陶上,绘有大量的鱼形花纹。其中,最突出的是彩陶盆里的人面鱼图形。半人半鱼,反映了人与鱼浑然一体的观念,正体现了图腾崇拜的特征。说明仰韶时期,已出现鱼图腾。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也有以鱼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如炎帝族中的鱼图腾氏族。《山海经》说:“有互人国,人面鱼身,炎帝之孙”。所记炎帝之孙为人面鱼身,与半坡彩陶图形相吻合,想必其中有亲缘联系。古籍中有关鱼图腾的神话有不少。从这些神话中,还依稀可见鱼氏族部落向鱼图腾祈雨求年的史影。《山海经·西山经》说:“有一种文鳐鱼,身子像鲤鱼,长着一对翅膀,头是白的,嘴是红的,昼游而夜飞。如果这种鱼显露正身,‘则天下大穰’”。大穰即大丰收。一种鱼的出现,当然不可能带来农业的丰收。神话反映的只是原始初民对鱼图腾的信仰和祈求。原始农业的丰收,全系于雨水的充沛。原始人认为鱼能带来大丰收,实际是认为鱼能掌管雨水,这大概是由鱼的水生习性联想而来。由于鱼掌管雨水,所以它也能使天下大旱。《山海经·东山经》说有一种薄鱼.长着一只眼睛,叫起来像人呕吐的声音,它的出现将使天下大旱。可见鱼是水神或雨神,曾是人们求雨的对象。这从后来的祈雨祭祀习俗中也可得到证实。殷商以降,盛行祭河伯神的习俗。河伯神大体保持了人面鱼身的形体。祭河伯求雨,当是鱼图腾崇拜演变而来。在中国延绵数千年的向龙祈雨习俗,也融合有鱼图腾的因子。龙的形体中就有鱼的鳞和须。俗语有“鱼龙变化”,“鲤鱼化龙”。神话有“鲤鱼跳龙门”。都反映出鱼和龙的血缘关系。毫无疑问,鱼图腾与龙图腾有着同样的性质,即也是人们祈雨求年的对象。

  鱼图腾崇拜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鱼图腾所产生的影响却远未烟消云散。鱼能保佑雨水充沛农作物丰收的图腾意识,一直绵亘未绝地潜存于中华大地的鱼俗中,赋予鱼以岁熟年丰、富裕吉祥的象征意义。历代的人们,不断地为鱼俗的寓义添枝加叶,以至于逐渐地掩盖了它最初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