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轿风俗的兴衰

2017-02-17 11:11:00 知识

  轿子是一种以人代畜、以人抬人的落后的旅行工具。我国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有之。《公羊传》文公十五年,“协将而来”。何休注:“者竹,一名编舆,齐鲁以此名之曰协。将,送也。”到五代时,乘肩舆之风已渐通俗。《旧五代史》卷六十七《卢程传》云:“时朝廷草创,程受命之日,即乘肩舆,呵导喧沸。庄宗闻诃导之声。以询左右,曰:‘宰相担子入门’。庄宗见之笑曰:‘此所谓似是而非者也。’”,《说郛》卷十二《悦生随钞》引《孟昶传》云:“昶母李氏,随昶入京师,太祖屡命肩舆入宫。”据上可知,五代之时宰相乘肩舆,妇女乘肩舆,此视唐制之不许辄乘,可见肩舆已渐通俗。

  宋朝南渡前后,轿子甚为通行,不但贵人乘之,富人亦多乘之。《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司马光传》云:“元祐初,许乘肩舆,三日一入省,光辞不敢当。”邵伯温《闻见录》卷十一云:“司马温公为西京留守,每出不过前驱三节,后官宫祠,乘马,然不张Ⅲ,自持一扇障日,伊川谓之曰:‘公出无从骑,市人或不识。’公日:‘某但求人不识耳!’王荆公辞相后居金陵,亦但乘驴,或劝其乘人肩舆。公曰:‘自古王公虽不道,未敢以人代畜!’乌乎!二公之贤多同,至议新法不合,乃绝交,惜哉!”《朱子语类》卷一二八:“南渡以前,士大夫皆不甚乘轿,如王荆公程伊川,皆云不以人代畜,朝士皆乘马,或有老病,朝廷赐以乘轿,皆辞而后受,至今则无人不乘轿矣!”

  这种以人代畜的落后工具,到明代中叶由于贫富两极分化更为殊绝,乘轿之风更加盛行。谢肇涮《五杂俎》卷十四云:“国朝京官三品以上,方许乘轿。三五十年来,郎官固皆乘马,后因乘马不便,始以小肩舆代之,近日遂无乘马者矣。晋江李公为宗伯时,曾严禁轿,然终以不便,未几即复旧制。初,进士皆步行,后稍乘驴,弘正间有二三人共乘一马者,其后亦皆乘轿。予以万历壬寅登第,时郎署及诸进士皆乘马,遇大风雨,间有乘轿者,迄今二十年,而乘马者绝迹矣,亦人情之所趋也。且京师之人衣食于此者殆及万余,非惟不能禁,且不必禁矣。

  从清朝到民国,乘轿之风,也一直未稍衰。直到解放后,由于人民当家作主,这种以人代畜的落后行业,才强行禁止。个别地方和少数民族地区结婚抬喜轿的风俗,则偶或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