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佛游春”的西湖香市

2017-02-18 10:14:00 知识

  西湖香市,是指杭州市当佛事进香季节时.为烧香礼佛者群聚所设买卖香物、杂货而形成的集市风俗。自古以来,这种由江南蚕俗形成的一年一度的“西湖香市”,给杭州商业、旅游、服务行业带来了“三冬靠一春”的繁荣春讯景象。

  历史悠久的西湖香市,早在唐宋时,四湖的周边,有天竺、灵隐、昭庆、净慈等寺院遍布,有“东南佛国”之称。南宋建都杭州,历代皇帝都御驾亲临各寺,烧香礼佛。郡守以下文武百官也要亲自前去抬香。因此,上行下效,四乡蚕农以杭州为天堂佛地,为祈蚕桑丰收,也都赶来朝山进香。即使贫苦农家,也要借贷典当,一年到杭州来一次,世世代代,相沿成俗。

  元明清以来,西湖寺庙屡毁屡建,至今存者仍多,南北诸山与城内吴山一带寺庙香火极盛。明张岱的《陶庵梦忆》有“西湖香市”一节,描叙详尽,他说:“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至则与湖之人市焉,故曰香市。然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市于陆宣公祠,无不市,而独凑集于昭庆寺”。当时杭州钱塘门外昭庆寺香市盛况是:“昭庆两廊,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古董,蛮夷闽貊之珍异,皆集焉。至香市,则殿中甬道上下,池之左右,山门内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有栅,栅外又摊,节节寸寸,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孩儿嬉具之类,无不集。”而香客之多,“如逃如逐,如奔如迫,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比二地矣”。

  清代的西湖香市,范祖述的《杭俗遗风》中亦有所记叙。当时,西湖香市可分为“天竺香市”,“下乡香市”和“三山香市”三处,香客对象也各不相同。其中,以清明时西湖十八景之一的“天竺香市”为最早,因旧时二月十九为观音圣诞。“全城老的少的,丑的俏的,无不云集,途为之塞。有忏梅者,十八日晚即须出城,自茅家埠起,一路夜火,至庙不绝。”接着“下乡香市”,以苏、常、锡、杭、嘉湖种桑养蚕各乡村民男女为主,一乡一村,结伙成队,乘坐香船来杭。停泊于松木场,拱宸挢一带,多时达千百只,河道为之堵塞无隙。他们以船为家,步行为主,生活节俭,自带糕粽为食。香期延续一月。还有上天竺、灵隐烧大蜡烛的,一支重有数十斤,用架装抬。伴以吹打锣鼓,至寺院将大蜡烛点燃,便吹熄带回,作蚕房照明,以祈蚕花旺盛。所谓“三山香市”,三山者天竺山、小和山和法华山。苏杭各地乡村都有香会组织,由香头带路,数十成群,肩挂黄包,手携香篮,腰系红带,头裹白巾,结伙而行,一天之内,来回百余里,烧遍三山寺庙之香,名叫“翻三山”,杭人称他们为“烧跑香”。

  延续千百年的西湖香市,时至今日尚保留其古老遗风。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城乡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每年春暖花开,新一代的香客已成为农民旅行者,各方面都起了很大变化。原来苏南,嘉湖一带农村养蚕妇女都梳盘盘头,扎毛巾,穿拼接衫裤,束腰裙,着绣花鞋为主要服饰,如今除老年妇女外,一般都剪短发,包彩巾,穿时新呢绒服装。原来习俗挂“朝山进香”黄布袋,拎香篮,如今改用手提拎包或背包。原来自带糕粽当主食,现在也到崇春斋包二三十元素和菜。原来住宿船上,现在也住小旅馆、招待所。从前,交通不便,大都坐香船,现在都坐汽车、火车,有的四五十人包旅游车、轮船来杭。从前,来杭州以烧香礼佛为主,现在借佛游春,也到西湖各名胜古迹游览,到百货公司贸易大楼买点丝绸被面、绒线呢绒、新式雨伞以及酥糖、蛋糕、糖果、自动玩具,回去馈赠亲友子女。她们说:“杭州人习惯叫我们为‘香客’,其实,改革开放,农村年成好,收入多了,我们农民也要出来旅游旅游,看看杭州城市的新面貌,看看西湖美丽的风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