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宝丰马街书会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2017-02-21 11:00:00 知识

  宋元时期,随着戏曲、曲艺艺术的繁荣,我国的许多城市,都相继流传有乡村书会的习俗。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诗描绘了当时书会的情景:“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地处豫西山区的宝丰县马街,民风古朴淳厚,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这一古老习俗。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三是马街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民间曲艺艺人的节日。除河南的艺人外,湖北、安徽、陕西、江苏、山东,以至四川、上海等地的曲艺艺人,师徒相携、故友结伴,自发地聚集在这里说书卖艺。形成闻名遐迩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十三马街书会”。

  宝丰马街书会究竟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据当地老人讲,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书会始于农历正月十一,至正月十三达到高潮。这几天,各方艺人相邀而来,各自在山坡下、河滩上,大路边选点扎摊,摆好桌凳,拉起琴弦,打起檀木简板,放开歌喉说唱开来。河南坠子、三弦书、琴书、大鼓、道情、越调、曲子应有尽有。一时间,乐声、歌声响彻云霄,声闻方圆数十里。来这里赶书会的艺人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据传,清朝末年的一次书会,凡上会艺人均应向火神庙进一文铜钱作香火钱。结果收得铜钱两串七,即说明这年共有二千七百名艺人前来赶此书会。如今马街书会的书摊多达六百以上。六百摊艺人同时作场演出,场面实为壮观。

  马街书会很有地方特色。凡参会艺人都要首先“亮书”,即把自已最拿手的节目亮出来以显技艺。亮书纯属自愿,既无报酬也无人约请。但亮书者不论人多人少,刮风下雪都会尽力演唱,场面十分热烈。亮书的过程也是写书人挑选艺人的过程。所谓“写书”即约请艺人在指定地点有偿演唱。写书人通常不动声色地夹杂在听众之中,遇到满意者及时请走,书价的高低由双方议定。亮书艺人一但被写定就不再“亮书”,即随写书人一同而去。

  正式的写书一般进行一整天,演唱较好者通常早早即被约定,书价也较高。未被写走的也不必懊丧,在当地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的元霄灯会上,照样会有写书人出现,只要届时尽力演唱,同样会被写走。被写走的艺人都要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演唱三天,这三天叫正路,正路的书价最高。唱完正路的艺人接着再唱三天,这叫偏路。唱得尤其好者,可被约请再唱三天这叫偏偏路。偏路和偏偏路的书价低于正路书价。

  马街还有对书的习惯。一个村子同时请两摊书,同时演唱,以比输赢。以书目多、内容好、技艺高、听者众的一方为胜。胜者可多得书价。对书时双方都一丝不苟,棋逢对手,既使师徒父子也不相让。也有明智者,自知不如对方便自动让价,但却继续应战,可谓“输钱不输戏”。

  书会结束后,以写价最高者为当年的“书状元”。“书状元”称号虽属民间自封,却是与会艺人的最高荣誉。许多艺人千里迢迢赶赴马街,不图钱财,专为夺魁。

  宝丰的十三马街书会,使各地民间艺人自发地聚集一堂,切磋技艺,促进了民间曲艺的繁荣和发展。近年来,马街书会受到了政府的重视,一些著名的“官方”曲艺演员纷纷光临马街为当地群众献艺,给古老的马街书会融入了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