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烈士江姐江竹筠的故事 江竹筠简介生平经历

2017-02-21 15:52:00 知识

  (一)

  江竹筠,原名竹君,人们常称她江姐,以表敬爱。一九二 ○年八月二十日,她生于四川自贡市大安区爱和乡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江上林读过小学,婚后到重庆谋生。母亲李舜华独自耕种着几亩田土,勉强维持生活。江竹筠八岁那年,家乡大旱,饿死不少人。母亲带着她和弟弟江正榜逃荒到重庆,寄住在三舅家里。母亲帮三舅带孩子,江竹筠也帮他家做些轻微的家务劳动。两年后,母亲在东水门租了一间小屋,找点针线活做,父亲在轮船上办伙食,多少给家里一点帮助,才勉力让十岁的竹筠和八岁的正榜上了半年小学。以后轮船公司破产,父亲失业,独自回家乡做小生意,几年后病死在家乡。

  父亲失业、病故仅靠母亲做针线活无法养活三口人,母亲就在重庆南岸大同袜厂做工,江竹筠也去当了童工。在大同袜厂干了两年,她们母女被袜厂斥退。妈妈又去帮三舅带小孩和干家务劳动,江竹筠姐弟由三舅设法免费送到教会办的孤儿院小学就读。江竹筠重新获得读书机会,学习异常刻苦,各科成绩优异,常得班上第一名,其成绩总分居全校第一,曾荣获学校银质奖牌。

  在孤儿院小学,江竹筠的级任老师丁尧夫对她的影响很大。丁老师循循善诱,在讲历史故事、近代国耻和鲁迅等人的进步作品时,充满着悲愤和激动之情,常使学生感动得流泪。他还辅导江竹筠、何理立等几个跳级的优等生阅读课外书籍,启发她们去认识社会,识破反共谣言。在江竹筠朦胧的思想上,闪现了点点星光。

  (二)

  在孤儿院小学的后期,江竹筠的妈妈与嫌贫爱富、心胸狭窄的舅母实在处不下去了,就搬到临华街一间破房住下,白天在观音岩摆了个售香烟和兑换铜币的小摊; 晚上江竹筠和母亲一起帮别人洗衣服,艰难度日。

  江竹筠小学毕业后,以优良成绩考入南岸中学。在南岸中学,江竹筠不但被免缴学费,而且每学期都因学业成绩名列前茅而获得奖学金。

  一九三九年春,南岸中学迁往江津。江竹筠在南岸中学毕业,考入中国公学附中读高中,校址在重庆郊区兴隆场。这时她已经十八、九岁。与她同班的女同学戴克宇是地下党员,她们朝夕相处,一起学习,议论时局,办壁报,到场镇作抗日宣传。戴克宇见江竹筠爱看《新华日报》等进步书刊,求知欲很强,就借些革命书籍给她看,坦率地与她交谈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有关问题,江竹筠也主动向她谈思想。一九三九年夏,经戴克宇介绍,江竹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九四○年秋,中国公学停办,江竹筠考入中华职业学校会计训练班学习,同时担任该校和附近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

  同年秋,江竹筠从会计训练班毕业,到曾家岩重庆妇女慰劳总会工作,党组织指定她担任新市区区委委员,单线联系沙坪坝一些高等学校的党员和区内的女党员,向他们传达党的地下工作方法,具体贯彻“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以对付国民党特务的破坏。

  一年后,她和区委书记魏兴学有两次在求精中学和南区公园碰头时,发现有人监视。上级要她撤退。她先后转移到綦江铁矿和重庆郊区国民党机关的合作社任会计,都只干了几个月,组织又通知她离开。

  一九四三年五月,党组织安排她给地下党重庆市委第一委员彭咏梧当助手,并和他扮假夫妻,以掩护彭咏梧工作。彭咏梧的社会职业是中央信托局职员,他俩建立“小家庭”后,住在机房街 (后来搬到中信大厦) 。这个“家庭”即是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地下党组织整风学习的指导中心。江竹筠在这里加强了理论学习与党性锻炼; 而彭咏梧在她的全力帮助和掩护下,工作也顺利多了。

  有一天,江竹筠从新华日报营业部出来,发现被特务跟踪,用了很多办法才甩掉尾巴。党组织为了保障市委机关的安全,决定让她转移到成都。

  (三)

  一九四四年五月,江竹筠来到成都。因没有就业机会,组织上同意她投考大学。她考上了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改名江志炜,入川大学习。

  江竹筠在川大的两年,正是抗战胜利前后的民主高潮时期。她投身到波澜壮阔的学生运动中,精神特别振奋。根据川东地下党组织决定,在川大她不转组织关系,不发展党员,以普通学生身分,做好群众工作,主动配合当地党组织壮大革命力量。按这个要求,她置身于进步同学和中间同学之间,仅作为一般成员参加女声社、文学笔会、中国青年民主救亡协会。她避免在学生运动中居显眼地位,却密切注视着运动的整个进程,发现问题及时与进步同学互相商量,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她发现有些进步同学的政治活动过多,经常缺课,因而脱离了班上的群众,就向“民协”的一位骨干反映:化学系一位同学因为功课很好,在中间同学中威信高,中间同学很听他的话,参加民盟后,能带动很多中间同学共同进步。她的意见引起民协组织的重视,在工作中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民协”发现女同学陈光明思想进步,在政治上又不太红,办事能干,在中间同学中很有吸引力。江竹筠主动协助 “民协”加强对陈的培养。一九四五年同学们准备选陈当女生院伙食团的年度经理,主持全年的伙食管理工作。陈怕耽误时间太多,不愿意干。江竹筠给她做工作,她终于乐意接受这个任务,在江竹筠等人的帮助下,陈光明把伙食工作管理得很好。因此,陈光明在同学中声望更高。一九四六年春,学生自治会竞选,陈光明当选为理事长。进步学生第一次争得了合法的领导权,从而促进了学运的开展。

  一九四五年上半年,组织上批准江竹筠与彭咏梧结婚。翌年四月,江竹筠在成都生了儿子彭云。产假满后,又完成第二年的学业。党组织有新的斗争任务等着她,她在遂暑假期间毅然回到重庆。

  (四)

  蒋介石政府强加于人民的内战烽火,已经在全国很多地区燃烧起来。国统区人民反独裁、反内战的怒潮,汹涌澎湃。在四川省委领导下,重庆市委正在清理和恢复重庆及川东各地党的地下组织。彭咏梧是市委委员,分管学运及川东部分地方的党组织,工作十分繁忙。党组织决定江竹筠留重庆作彭的助手。一方面协助彭咏梧处理党内事务,另方面负责和内外联系。

  随着时局的变化,江竹筠的三舅李义铭在政治上向左转,并让江竹筠在他办的敬善中学任兼职会计。这个职业,既有一定收入,又有行动自由。江竹筠在这个职业的掩护下,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她不仅和重庆市外的各个秘密通讯站保持联系,有时还要接待农村来的同志。她到成都时,母亲患高血压病去世。她家在观音岩的吊脚楼房子,成为过往同志的临时 “招待所”。

  一九四六年底,因美军强奸北平女大学生事件,爆发了全国规模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重庆这次学生运动是在四川省委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彭咏梧、江竹筠等按照省委“大胆、放手”的方针,组织全市学生成立了抗暴联合会,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并组织小分队在街头、郊区开展反对美军暴行、反对内战的宣传活动。

  一九四七年三月初,中共四川省委被迫撤往延安。江竹筠受市委指派,负责联系重庆育才学校、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西南学院党的工作和开展学生运动。她紧密依靠这些学校党的组织和进步师生,积极贯彻党的指示,学生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学生运动中,江竹筠经手发展了十多个党员,四五十个 “六一”社员。这些同志后来都为党的事业作出了贡献。

  为了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刘鎔铸、陈然、蒋一苇等人创办了油印的地下刊物《挺进报》。《挺进报》从第三期起转为中共重庆市委机关报,市委通过彭咏梧直接领导该报。作为老彭的助手,江竹筠负责传递稿件和组织发行,为该报做了很多工作。

  一九四七年春夏,川东党组织把工作重点转向农村武装斗争。十月,市委改组,成立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彭咏梧任临委委员兼下川东地工委副书记,直接领导下川东地区的武装斗争。江竹筠以下川东地工委和川东临委的联络员身分与老彭一同前往下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