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资料:一道防御性的军事建筑工程 当时它是没有象征或喻义的

2017-05-04 14:49:00 知识

  秦始皇在二千多年前就着秦、赵、燕三国长城的遗址筑起了那条万里长城的时候,他也想不到在今天它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一道防御性的军事建筑工程,当时它是没有象征或喻义的。

  万里长城,这条宇航员从太空中唯一能用肉眼看到的人工建筑被称为是“世界第八奇迹”,它无比巨大的体量和长度在地球上无与伦比。它产生的时间远远早于秦始皇时代。战国时的诸候都修筑过长城,秦始皇是集其大成者。他发三十万卒,历时10年,将原先分散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东,绵延6350公里的伟大的防御体系,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时期确实起到了抵御外侮的屏障作用。以后历朝均有修葺。到了明代,为了消除边患,又先后十八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今日所见长城的规模。

  作为一个纯军事目的建筑工程,它要求坚固,这样才能成为交战时战士籍以藏身的隐蔽之所。建造者们就地取材,因山就势,长城各段便有了各种各样材料和形制的墙。大致来说,唐宋以前的城墙,都是以版筑夯土墙为主,用黄土夯打结实,一层层垒筑。在沙漠地区或多石少土地区,则采用以柞木编排的木墙和以红柳砂石隔层铺垒成混合墙等手法,有的以石块砌筑。到了明代则多是内为夯土,外砌青砖的城墙。长城的结构分为城墙、敌楼、关隘和烽火台这四个组成部分。城墙是最重要的主体建筑,它的高度和厚度视不同材料而定,其截面都是上小下大的梯形,最高的达8米,顶部宽6米,可容五马并骑,十人并进。墙体内芯为夯土版筑而成,内外两侧包以专门烧制的巨大的青砖,用石灰砌缝,平整严实。内侧开有供人上下的阶梯和供骑马上下的斜坡马道,墙顶砌有高约一米的女儿墙供掩蔽用,上面开设有雉堞垛口,上为了望孔,中有射孔。每隔一段都有一段凸出在外的城墙,叫“马面”。城墙的砌造都是因地制宜,有时巧借山势起伏,利用陡峭的山脊为基础,劈山凿造,成为依山而筑的“劈山墙”,这样形成的城墙居高临下,控制险要,异常坚固,又节省了大量的材料。敌楼建于城墙之上,并凸出于城墙之外成为高台。它每隔半里或一里设一座,从节奏上打破了城墙的水平横线而有了空间的变化。其中供巡逻放哨用的称墙台,形式比较简单;高大的称为敌楼,一般高12米,有两至三层,下层住人,上层有供射击和了望的垛口,重要的敌楼建筑就很讲究,建造得像一座楼阁。长城不是为了审美而建造起来的,即使略加一点装饰也得服从于军事的需要,它既要能经得住战争的打击又要能经得住自然的侵蚀,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