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梅里美小说《嘉尔曼》赏析

2017-05-12 11:25:00 知识

  中篇小说《嘉尔曼》(1845)是最能代表梅里美艺术风格的佳作。一考古学者在西班牙高杜城一带进行考古活动,结识了大盗唐·若瑟。九个月后,唐·若瑟成了死囚,临刑前,他向学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原在骑兵团供职,因爱上美丽妖冶的吉卜赛女郎嘉尔曼而堕落成杀人犯,加入了她的走私团伙,最终做了拦路大盗。嘉尔曼活泼开朗,机智泼辣而行为放荡,唐·若瑟对她十分迷恋,又常为不能独占她的爱情而懊恼不已。为了她,先杀掉一个骑兵团排长,再杀掉她原配丈夫,当嘉尔曼又爱上一个斗牛士并表示不愿再和他生活在一起时,唐·若瑟愤而将她杀死,自己则向官府自首了。

  这篇小说最吸引人之处是塑造了女主人公嘉尔曼鲜明、复杂的个性。嘉尔曼是文明社会的一朵“恶之花”,在她身上,美丽和妖冶、忠诚和放荡、迷信和把握自己命运的执着追求,邪恶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混合杂揉,难以分辨,形成她性格的多重性。她天生丽质,但十分喜欢卖弄风情,美色既是她用来勾引英国军官来做交易的武器,又是她报答唐·若瑟救命之恩的工具。她对自己所爱的人十分忠诚,把为营救丈夫迦奇阿出狱,费尽心机; 她精心周到、目不交睫地护理身负重伤的唐·若瑟,可这不并妨碍她去跟左一个右一个男人厮混;她十分迷信,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但另一方面,她又不甘心于命运的安排毫不迟疑地执行自己的意志,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毫不畏惧命运的惩罚。她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化外之民”,按照社会道德的眼光来看,她是个“邪恶的小妖精”,然而,她从来没有忏悔过自己的行为,因为社会道德在她眼中像一只破袜子,她早就又厌恶又蔑视地把它丢弃了。嘉尔曼身上最闪光的一点是她珍视身心的绝对自由。她追求自由,“宁可把整个城市烧掉而不愿去坐一天监牢”。这种自由,包括我行我素,为所欲为。她忠于内心的自由,她可以为了某种目的轻易委身于人,但绝不肯违背心愿和自己不爱的男人共同生活,即使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肯改变内心原则。“不自由,毋宁死”,这是嘉尔曼的突出性格,也是她和唐·若瑟的根本分歧之所在。唐·若瑟不得已离开了原来隶属的阶级,他对目前的强盗生活始终心存犯罪之感,而不能像嘉尔曼那样像生来必须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唐·若瑟想回到他被迫离开的社会生活轨道,嘉尔曼恰恰对之深恶痛绝。这是无法预示的悲剧本源。

  作品另一美学特征是梅里美的叙述艺术。作者用一种十分平静、甚至近乎调侃的语调来叙述这个爱情悲剧,而且给它穿靴戴帽,前后加上大量考古研究资料,仿佛这个传奇故事只不过是他的考古活动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插曲而已。一个本来使读者为之动情、为之震慑的写实画面突然多了一副镜框,顿然使读者对书中人物产生了距离感,原本可能产生的感情也为之收敛了许多。这是梅里美刻意追求的若即若离的艺术效果。如果拿这篇小说与改编的同名歌剧——那是一部热烈奔放、直接诉诸于读者感官的歌剧——相比,二者风格的差异就更其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