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号的正确用法及举例 逗号的作用介绍

2017-05-17 17:57:00 知识

  句中点号的一种,形式为“,”,表示句子内部一般性的停顿。又称“逗点、读号、读点、读”等。人们在讲话和朗读中,碰到一个较长的句子,不能一口气说完、读完,很自然地就要略作停顿。这种停顿,在书面语中就用点号。句内点号共有四种,即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各符号表示的停顿性质、作用不一样,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既表示停顿,又表示下面还有话要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句内点号中最重要、使用频率最高、用途最广泛的一种。

  一、基本用法

  1.逗号表示句子内部一般性的停顿

  句子里,凡结构上必须停顿,或允许停顿的地方,都可以用逗号。

  【例1】今日送张生赴京,就在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

  (王实甫《西厢记》)

  【例2】当她说这些事的时候,我总是脸上堆着笑,眼里满了泪,听完了用她的衣袖来印我的眼角,静静地伏在她的膝上。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

  【例3】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

  (施耐庵《水浒传》)

  2.句子比较长或比较重要的主语后面,可以用逗号,以便突出主语,或者稍作停顿

  【例1】摩尔根关于阶级社会以前的社会是由母系血缘亲属集团构成的、以氏族为基础的原始社会的学说,使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基本历史分期更加具体化和严格化。

  (袁贵仁《人的理论:马克思的回答》)

  【例2】读书的鉴赏力,是指在读书中确定研究方向、选择最佳书籍的能力,能使人在治学中少走弯路。

  (张之《读书的艺术》)

  【例3】灯火,现在随着生活的变化、时代的变化,也变化了。灯火,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世界生活的闪光。

  (刘白羽《灯火》)

  【例1】主语“学说”之前带有较长的定语,故在主语后用逗号表示停顿;【例2】、【例3】主语后面用逗号,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3.逗号由于表示谓语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停顿

  一般说来,动词和宾语之间关系密切,不用逗号。但有时宾语比较长或宾语部分结构复杂的,特别是主谓短语充当的宾语,前面一般用逗号表示短暂的停顿。

  【例1】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邓小平《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

  【例2】我听到,他在电话中说的是我的伤情和检查情况。

  (刘秀新口述,刘宗明记录整理,1977年1月22日《北京日报》)

  【例3】我们知道,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和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落黄”的景象的。

  (钟敬文《碧云寺的秋色》)

  【例1】、【例3】“说”和“知道”后面有结构复杂的宾语;【例2】的宾语是主谓短语, 在他们与宾语之间用逗号表示停顿,可以使整个句子的结构关系更清晰,也符合人们的诵读习惯和语气上的必然的短暂停顿。

  4.句子开头表示时间、地点、对象的状语,后面用逗号表示停顿

  【例1】大约又过了七百年,北宋卓越的自然科学家沈括,对华北平原的沧桑巨变作了具体解释。

  (郑树亘《沧海桑田》)

  【例2】在饭店门口,有一棵大树,几百只缝纫鸟就栖居在上面。

  (马拉沁夫《缝纫鸟》)

  【例3】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例1】的状语表示时间;【例2】的状语表示地点;【例3】的状语表示对象,他们对整个句子起修饰、限定的作用,用逗号表示停顿。

  有时,介词短语不仅可置于句首,也可置于句中,用逗号表示停顿,仍旧起到状语对谓语的修饰及限定作用。

  【例4】关于香港问题的现状,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基本上达成一致的时候,非常及时和睿智地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我们非常关注香港的过渡时期。”

  (瞿林东《伟大的历史性抉择》)

  “关于香港问题的现状”做句首状语,表示对象、有关系的事情;“在1984年……的时候”做句中状语,表示时间。

  5.复句中分句前面的关联词语,句群中句子前面的关联词语,可用逗号表示停顿

  【例1】有时清晨醒来,在茅屋后面或是山脚下的丛林里,我听到了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可是,他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美丽极了,想多看一眼都困难。

  (孙犁《黄鹂》)

  【例2】世界本身并没有价值和秩序,没有意义和规范,是人,是人活泼的生命与想像,灿烂澎湃的激情和上天入地的求索精神赋予世界以价值和意义,是人的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给予世界以表达。因此,作为以审美方式探索世界、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的文学便有了永远存在的理由。

  (高秀芹《理想精神与文学建设》)

  【例3】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例1】的“可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是为了强调黄鹂飞舞时的美妙姿势,引起读者的重视和注意,所以用逗号停顿;【例2】连词“因此”放在因果句群的第二个句子之前,连接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句子,后面用逗号表示语气上的必然停顿;【例3】是为了突出下文而用逗号停顿,属于常见的句法结构,表示句子之间的关系。要注意的是,像类似“不但”、“如果”、“只要”、“只有”等启下的连词,后面常常不用逗号。具体情况,作者可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自由选择。

  6.表示复句内各分句之间以及分句内部的停顿

  【例1】这个消息马上轰动了四周的邻居。孩子们来了,家庭主妇们来了,住在东楼的朝鲜族医生来了,南楼的老太太也来了,她还带来两个鸡蛋壳,说那里边还有养料,扣在旁边可以使小树长得更壮。

  (邵默夏《窗下》)

  【例2】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黝黝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扒光了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哧溜溜!直上直下爬的树梢,岔开腿骑在树杈上。

  (刘绍棠《榆钱饭》)

  【例3】这是出于习惯呢,还是特地做出来给送茶的姑娘看的?

  (乐拓《套马》)

  【例4】这又很出于他们的意外,大家的心的重担都放下了,但又似乎反加重,觉得太“异样”,倒很有些可虑似的。

  (鲁迅《一匹受伤的狼》)

  【例5】倘若世界上还有什么乔治或毕希葛吕可以出卖,她是决计要出卖的。

  (巴尔扎克《老板娘》)

  【例6】我们的名字和炮弹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不仅外形尺寸比炮弹大得多,而且内部构造的复杂程度也远非炮弹所能比拟。

  (朱毅麟《洲际导弹自述》)

  【例7】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消除后,才能普遍实现。

  (恩格斯《爱情与婚姻》)

  【例8】因为这东西分量小,无论如何也吃不饱,连吃三日三夜,也不过多排泄一粒屎尖头。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尽管分句之间的语气与逻辑关系相当复杂,但分句之间的停顿多用逗号表示。【例1】是并列复句,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分轻重、主次;【例2】是承接复句,各分句是按时间先后表示连续发生的几个动作或者相连的一系列事件;【例3】是选择复句,分句间是选择关系;【例4】是转折复句,前后两个分句的意思恰恰相反,而表达的重点在后一个分句;【例5】是假设复句,一个分句提出一种假设,另一个分句说出结果;【例6】是递进关系,后面的分句比前面的分句在意思上“进了一层”,形成先轻后重的语气;【例7】是条件复句,一个分句提出一种条件,另一个分句说明在满足这种条件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例8】是因果复句,一个分句说出原因,另一个分句说出结果。

  7.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的,用逗号表示倒装句成分之间的停顿

  汉语的语序比较固定,一般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状语在谓语之前;定语在名词中心语之前。但有时为了达到某种修辞目的,变动了他们的位置。

  【例1】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

  (巴金《鸟的天堂》)

  【例2】上帝对诺亚说:“出来吧,诺亚!你和你的妻子,儿子,儿媳,全都出来吧!把方舟中的一切活物,飞禽走兽和昆虫,全都放出来吧!”

  (张久宣《诺亚方舟》)

  【例3】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鲁迅《伤逝》)

  【例4】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

  上面四例都属于倒装句,倒装句里,倒装的成分通常是表达中要突出和强调的重点,所以在倒装句成分之间,一定要用逗号表示停顿,以加强它的语势。【例1】是主谓倒装,强调我的疑问,在文中起到先抑后扬的作用,为群鸟的出现铺垫;【例2】是谓语前置,强调你们;【例3】是状语后置,突出作者的悲伤和愤懑;【例4】是定中倒装句,强调小草的鲜活,青翠。

  8.句中呼唤或答应的成分前后,部分表示一般性语气的独立成分前后,或在不必加重语气的叹词之后,都可以用逗号表示语句子主要部分之间的停顿

  【例1】玛莎害怕了,搂住喀秋莎湿淋淋的衣服,“阿姨,我们回家去。”

  (托尔斯泰《复活》)

  【例2】“大表嫂,你误会了,我并不爱他,”说着她又马上更正道:“是,我是爱他的,我不用瞒你了。……”

  (巴金《家》)

  【例3】“完了,那些蜜蜂,那些小学生,都永远地完了。”这个思想忽然掠过他的脑子,他凄凉地一笑,接着脸上起了一阵痛苦的痉挛。

  (巴金《爱情三部曲·电》)

  【例4】噢,此后的两个钟头仿佛长了玫瑰色翅膀似的飞掠过去。诸位不必理会这种杂凑的比喻。总之,德拉正为了送吉姆的礼物在店铺里搜索。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例1】是呼唤语;【例2】的“大表嫂”既是呼唤语,又是称呼语。“是”是应答语。值得注意的是,称呼语独立成句时,后边的停顿用叹号,称呼语具有提示性时,后边用冒号;【例3】“完了”是独立成分,也有轻微的感叹;【例4】的“噢”不必加重语气,不表示强烈的感情,所以在他后面有逗号表示停顿,而“总之”后面的逗号表示的是独立成分后的停顿。

  9.有些像“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的序次语后面,用逗号表示停顿

  【例1】从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第一,中国文化吸收印度文化经过了长达几百年的时间,……

  第二,外来文化必须与原有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发生作用。

  第三,一种文化总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

  (于漪主编《古今中外佳作精选》第四辑)

  【例2】想像有多种类型,单从鉴赏中的想像论析即可想像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分出多种。

  其一,由语言符号产生艺术联想。……

  其二,由事物表象摸索内在的情志。……

  其三,从语言表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其四,体会作品的弦外之音。……

  10.句中补充、追述的话,前面或后面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

  【例1】那是血,是我母亲的血,是她宝贵、圣洁的血。

  (莫里兹《七个铜板》)

  【例2】这时,只见老母亲忙碌着做各种准备,扫地,拖地板……

  (丁宁《仙女花开》)

  【例3】这就是那催你入眠的涛声,这涛声,在万籁俱寂的夜里,有节奏地哗——哗——响着,温柔极了,好听极了,简直就是一支抒情优美的催眠曲。

  (峻青《沧海日出》)

  【例1】每个逗号后面的话语既是对前面的补充,又有层层递进的含义;【例2】是补充“准备”的具体内容;【例3】用逗号停顿的句子,是补充“涛声”如何美妙动听,也是借此回忆白天看过的美景。

  11.句中连续出现的重复的词语,可以用逗号隔开,符合说话者的自然停顿节奏

  【例1】西门子公司规模巨大,具有一百三十年的历史,我们才刚刚起步。赶上,赶上!不管有多么艰难。哞,哞,哞,快点开,快点开,快开,快开,快,快,快,车轮的声音从低沉的三拍一小节变成两拍一小节,最后变成高亢的呼号了。

  (王蒙《春之声》)

  【例2】“我也看不见爸爸。爸爸能看见我。爸爸说,他打炮眼呀,打炮眼呀,一扭头就看到我了!”

  (杜鹏程《夜走灵官峡》)

  【例3】“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王愿坚《七根火柴》)

  在重复性的词语后面用逗号停顿,多次反复,可以起到强调和突出的作用,也加强了语势。【例1】表现了心情的急迫;【例2】则是为了模仿孩子说话的语气;【例3】通过逗号停顿,模仿那位战士身体的极度虚弱,更是为了体现战士的高超品行。

  12.叹词和拟声词之间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

  【例1】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罗!”

  (魏巍《我的老师》)

  【例2】它和它的同伴们第一次看见江,“啊,江是多么壮伟呀!”它们羞怯而又欢喜地流去。

  (碧野《奔流》)

  【例3】轰隆隆,轰隆隆,再急些,再响些罢!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茅盾《雷雨前》)

  【例1】、【例2】是叹词,但感叹的语气轻微,感情也不强烈;【例3】是拟声词,表停顿语气。

  13.句中插入解释性的话语,前后可以用逗号分隔

  【例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支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阿累《一面》)

  【例2】玛蒂尔德,咱们来算一下。一套合适的衣服,你在别的场合还可以穿的,简简单单的,得花多少钱?

  (莫泊桑《项链》)

  【例3】那边那个军人,对,就是正说话的那个,鼻咽癌。那个站得笔挺的,穿登山服的小伙子,对,就是那个,肾癌……怎么,怎么都是癌?

  (柯岩《被判处了死刑的人们》)

  句中插入的解释性的话语,它的特点是即使没有这个插入语,也不影响读者理解文句的意思。但加上插入语后,可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指向性非常明确。一般说来,解释性插入语的位置比较固定,位于句中主语或复句的中心句之后,前后都要加逗号表示停顿、分割。【例1】插入“阴天,暗得很”解释为何只能模糊看见店里的人;【例2】玛蒂尔德的丈夫想用“别的场合也能穿,简简单单”来解释他所认为的“合适”是什么意思;【例3】则用“就是正在说话的那个”明确指出说话方要谈到的人。

  14.提示语和句子主要部分之间,有时用逗号表示停顿

  【例1】“画画?——真是瞎扯!她脑子里有没有什么值得她想了又想的事——比如说,一个男人?”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

  【例2】叫他老梁,其实是个年轻人,举动很精细。

  (杨朔《荔枝蜜》)

  【例3】你看,这就是巫峡了。

  (刘白羽《长江三日》)

  提示语也是句中独立成分的一种,主要是为了引起对话一方的注意而形成独立成分,语句的重点放在提示语后面的句子上,为强调而用逗号形成停顿语气。【例1】医生提示的重点是“一个男人”,会不会成为琼西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例2】强调的是这个人很年轻,不老;【例3】试题是对话方赶快将注意力放到美丽的巫峡上。

  15.叙述人物所说的话或在话语前头交代过的说话人,往往也用逗号同后面的句子分开

  【例1】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地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鲁迅《孔乙己》)

  【例2】他便塞给平伯,平伯掉转头去,摇手说,“不要!”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例3】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朱自清《背影》)

  这种逗号的用法现在并不多见,多用冒号表示。【例1】中的掌柜和孔乙己都已花了许多笔墨交代;【例2】的平伯是在我拒绝伙计后接着的表态,不需要特别强调;【例3】则是作者对当时场景的一种回忆描写,重点在父亲送我的过程,这是其中的几句话,前面都已有过交代,所以没有用冒号强调对话,而是用逗号表示语句的停顿。

  16.“某某说”之类的词语,如在引语中间时,其后用逗号隔开表停顿

  【例1】“会纺!”我说,“我们那里是穿洋布哩,是机器织纺的。大娘,等我们打败日本……”

  (孙犁《山地回忆》)

  【例2】“现在又有一个什么人死去了,”小姑娘说,因为她的老祖母——她是唯一对她好的人,但是现在已经死去了——曾经说过:天上落下一颗星,地上就有一个灵魂升到上帝那儿去。

  (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例3】“我愿意待在你的跟前,”苏说,“再说,我也不想让你老看着那些讨厌的长春藤叶子。”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

  17.联合短语的并列各项之间,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

  【例1】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的慢移,旋风般地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悲欢离合。

  (冰心《观舞记》)

  【例2】这边,明亮的橱窗里,陈列着铮铮发亮的金银餐具,红的玛瑙,青翠的碧玉,耀眼的金刚钻,古铜器也在诱人。

  (丁玲《曼哈顿街头夜景》)

  【例3】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鲁彦《听潮》)

  【例1】并列的短语作状语;【例2】并列的联合短语作了宾语;【例3】是并列短语作主语。它们之间的停顿都用了逗号。

  此外,一般冒号后面提示出来的并列词语,中间都用逗号停顿。

  【例4】下午,他捡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凳,四个椅子,一幅香炉和烛台,一杆台秤。

  (鲁迅《故乡》)

  18.逗号用于表示总分式结构之间的停顿

  总分式结构是最先提出一个总说的部分,然后再分开说。在总说与分说之间语气上有个必然的停顿,所以要用逗号。

  【例1】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

  【例2】组长陪我来到了校部,在三间宽大的北上房里,坐着三个人,秘书长,背长枪的民兵,还有一个老太太。

  (刘真《核桃的秘密》)

  【例3】他们两人,一个是富翁,一个是雇工。

  (乌尔法特《生活·生命之曲·两个葬礼》)

  二、误用辨析

  在比较长的句子,或结构比较复杂、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中间常有停顿,停顿就用逗号。逗号表示句子内部一般性的停顿,它使用的频率很高,而且用法比较复杂,经常会出现逗号误用的现象。常见的错误有两种类型:

  1.该用逗号的地方没用逗号

  在语意连贯的地方需要用逗号把句子分出句群或句法单位,使词语、分句的组合关系显示出来。如果少用逗号,就不便于阅读时分清句法结构和换气。

  【例1】通知指出目前,许多地方乱砍滥伐树木、贩运倒卖木材成风,对森林资源破坏很严重,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迅速予以制止。

  (《光明日报》)

  【例2】他说,与苏联科学家接触、谈话中他们可以随口说出昆明的海拔、衡阳的地理位置。

  (《北京晚报》)

  【例1】中“指出”后应加上逗号,再将“目前”、“措施”后的逗号去掉,这句话就显得话意清晰了;【例2】“与苏联科学家接触、谈话中”是“他们”的状语,应该有一种语法的停顿。这样句子结构关系就更为清楚,更能突出句子的主干部分。

  2.多用逗号

  随意添加逗号,以逗号代替句终性点号,使句子结构混乱,发生歧义。这也是使用逗号经常出现的错误。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1)随意添加逗号,或一逗到底

  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但是经常会出现一句话已经结束,却没有用句号,而是继续使用逗号的现象。

  【例1】这几步路对你可是意义不凡,是你,人生上的,最初的独立行走的路。

  (《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

  【例2】总理听了,在黄昏的庭院里,停下脚步,两道浓眉下,闪着炯炯目光,深情地望着这个同志,激动地说……

  (《光明日报》)

  【例3】日前,冯小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这种新的分账机制表示有信心,他表示,只要不使观众失望,他就不会“白干半年的”。

  (《文摘报》1997年12月28日)

  【例4】第一次见到法国画家马赛尔·穆利,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穆利先生是一位很有风度,又很和善的老人,是那种在电影中可以经常看到的善良正直的人物。

  (《艺术世界》1997年第1期)

  【例5】……于是女人穿了裙子,让阳光紧抱,男人穿了短裤,让阳光乱拧,那些在春天里最殷勤的歌手们,这时只是剩下蝉了,蝉的歌声躲在树下,嘹亮而不圆润。

  (《散文》1995年第10期)

  【例1】中“是你”和“人生”之间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中间不需用标点,否则,使句意模糊,其逗号要去掉;【例2】“庭院里”后面的逗号和“浓眉下”的逗号应该去掉。因为无端的逗号给人读来的感觉很是不畅快;【例3】前后讲了两层意思:“表示有信心”前是一层意思,即对新的分账机制的看法;“他表示”后面是另一层意思,即他对观众感受的关切。所以,“表示有信心”后面应该用句号点断;【例4】也是两层意思:一是交待我见到马赛·穆利留下了深刻印象,二是介绍这种印象的具体内容,即我对马赛·穆利的判断。所以,“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面的逗号要改用句号点断才对;【例5】是典型的“一逗到底”的标点。“女人……”和“男人……”两句是明显的对称并列关系,应该将“让阳光紧抱”后面的逗号改为分号。将“让阳光乱拧”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那些在春天里最殷勤的歌手们,这时只是剩下了蝉了”、“蝉的歌声躲在树下,嘹亮而不圆润”是两个独立的单句,句末应该用句号。所以,“这时只剩下蝉了”后面的逗号应该改为句号。

  (2)在兼语后添加逗号,改变句义

  “兼语”是指在句中既可作前面句子的宾语又可作后面句子的主语的成分,兼语后面用逗号隔开,容易使人误解逗号后的动词谓语是承前省略主语。

  【例1】父母应该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做好当天的家庭作业。

  (《教子有方》)

  【例2】领导小组还专门从各单位抽调了一批懂农村财务的人员,参加扶贫工作。

  (《中国农民调查》)

  【例1】兼语“学习成绩差的孩子”,既作“帮助”的宾语,又作“做好”的主语,中间使用逗号,会使读者以为父母“做好当天的家庭作业”。【例2】“一批懂农村财务的人员”,既作“抽调”的宾语,又作“参加”的主语,中间使用逗号,会使读者以为领导小组“参加扶贫工作”。这两个例句的逗号应该删去,否则,会产生歧义,甚至造成反义。


点号的用法:冒号分号顿号逗号感叹号问号句号

标号的用法:专名号书名号间隔号连接号着重号省略号破折号括号双引号(单引号)

其他符号的用法:示亡号象声号标示号缩写号代替号隐讳号分隔号虚缺号注释号

标点符号的活用:冒号的活用顿号的活用逗号的活用感叹号的活用问号的活用句号的活用标点活用的几点共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