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的民间工艺

2017-05-22 11:33:00 知识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世代相传的民间工艺。在畲族民间,也曾经有着自己质朴多姿、生动活泼的民族工艺传统,如纺纱织布工艺、织花带工艺、缝纫和刺绣工艺、竹编草编工艺以及纸刻工艺等诸多形式。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扎根于畲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体现了畲族独特的民族风情,是千百年来畲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外来文化的侵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变迁,越来越多的民族民间艺术被挤到了主流文化的边缘外,正面临着失传和消亡的危险。

  一、纺纱织布工艺

  在物资缺乏的小农经济时代,衣、食、住、行一切都要畲族人民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解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大部分畲村妇女掌握了纺纱织麻工艺,以纺织苎麻土布等以补充布料供应的不足。在畲族聚居的村落,畲民所穿的土布、所用的布带、被面等,大多是畲家妇女用自备的土织布机进行纺织。纺织的原料包括土丝、土棉、苎麻等,基本也是畲民自己生产。

  鸦片战争后,随着洋布的侵入,畲族民间的纺纱织布工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畲区与其他各民族地区一样,经济社会获得了巨大发展,物质极大地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手摇纺纱机彻底退出了畲民的生产领域,畲家男女再也不用穿着粗糙的自纺土布。但仍有少数村落还有流传土制织布机织布的工艺。

  二、彩带编织工艺

  彩带是畲族民间工艺的奇葩,被称为是畲族文化“活着的文物”。根据彩带的图案内容、用途等,被分别称作“花带”“字带”“合手巾带”“花腰带” “围裙带”等。在畲族民间,编织彩带曾是每个畲族妇女都普遍掌握的工艺,畲族姑娘从五六岁开始,就要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但随着畲民生活环境的逐步开放和汉族生活观念的影响,畲族民间擅长编织花带的民间艺人已逐渐减少,手工织带工艺如今已不再是畲族妇女普遍掌握的工艺。

  手工编织彩带的工具简单,只要三条竹片牵好经线提好综,一头挂在门环、柱子或篱笆、树枝上,另一头拴在自己的腰身上就可以开工,上山放牛也能织。因此,编织彩带没有固定的场所,在房屋内外任何一个可以固定丝线的地方都可以进行。

  畲族妇女巧编彩带

  早年编织彩带的材料多用自产的土蚕丝、土棉线等,编织前还要进行染色。现在则多改用机制的各色丝线,无须自行纺线及染色。编织彩带的经线有多种颜色,纬线则一般用白色,利用中间的黑经线挑织图案和文字。彩带所用花纹图案通常有“蝴蝶花”“水竹花”“十二生肖”“铜钱花”和“卐字花”等。以文字为图案的字带按中间黑经线的多少,分为“三双”“五双”“十三桁”“十九桁”“三十三桁”“五十五桁”等,以“五双”最多,“十三桁”最出名。过去字带多编“百年好合”“五世其昌”“三元及第”“招财进宝”等吉利字句。许多妇女虽不识字,但能织出很工整的方块字。景宁畲族自治县渤海乡上寮村一个妇女织的“十七双字带”,一条带子上就有“长命富贵、金玉满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万古长青、风调雨顺、风雨同舟、五湖四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48个工整的汉字,让人叹为观止。

  彩带既是装饰艺术品,也是畲族生活中的实用物。畲家姑娘和妇女都喜欢把彩带束在腰上,或镶嵌在领边袖口作为装饰,甚至作为背负孩子的背篼带。在谈婚论嫁的年龄,姑娘还把自己所编织的彩带送给情郎作为定情之物。定亲时,不论男方送什么礼物,女方的回礼中必有一条姑娘自己编织的彩带。有一首《带子歌》这样唱道:

  一条带子斑又斑,

  丝线蓝边自己织,

  送给你郎缚身上,

  看到带子看到娘(姑娘自称)。

  可以说,在畲族的传统社会中,时时处处都能看到彩带所展现的魅力。彩带织得是否精细,往往也成为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志。彩带的编织需要耐心和细心,同时需要耗费不少的时间,因此近几十年来,已经越来越少女孩愿意学习这门技艺,善于编织者更少。随着畲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彩带这种畲族传统的民间工艺重新焕发了生机,被开发成挎包、围裙、腰带等多种体现畲族风情和民族艺术的旅游纪念品,并深受世界各国、各地游客的喜爱。

  三、缝纫及刺绣工艺

  畲族传统服饰多以黑色、藏青色为主,红色服装一般是年轻女子新婚时所穿,其主要特色为多姿多彩的花边装饰。早期的花边装饰都是用手工完成的,多由畲族妇女自行刺绣,也常常由一些擅长刺绣的缝纫师完成。因此,畲族成衣匠和汉族成衣匠不同,他们不但要精于缝纫,还必须兼精刺绣。畲族群众对成衣匠的缝纫水平高低的评价,常常是通过他的绣花水平来判断的。在畲族地区,一个技术娴熟的成衣匠,随手就能绣出各种漂亮的花样图案来,这些图案形式多样,如凤鸟图案、花卉图案以及几何图案等。但随着畲区的开放,时尚的流行,现在除了畲族老者和民族传统活动、民族文艺表演等特殊场合,已经很少有人穿着传统的畲族服装了。民族服装受到冷遇,兼精缝纫和刺绣的成衣匠也越来越少。

  作为畲族民间工艺中的一朵奇葩,畲族民间刺绣有着自己独具的特色。畲族刺绣的绣品首重厚实耐用,艺术上推崇温和、吉祥的图案,讳忌凶恶、残暴图像,讲究形象完整,讳忌残缺。艺术形象经概括、夸张、突出,有别于自然原型。

  畲族刺绣中所用到的图案纹样包括自然纹、几何纹等。自然纹有梅花、牡丹花、莲花、桃花、菊花、竹、兰花等;几何纹则有锁同、卍字、云头、云勾、浮龙纹、山头、六耳、马牙纹、书宝、拈叶纹、柳条纹等多种。这些图案在纹样结构上,又有单独纹样、连续纹样、角隅纹样等几种。畲族刺绣在运用这些图案的过程中,常常加以变化,以适应不同绣品形状的需要,云纹、喜鹊、凤凰等,都是常用的变化素材。

  畲族刺绣非常强调颜色的对比,用色多为原色类和第二次色类,灰调子用的很少,绣品显得鲜艳明快,反映了畲族人民独特的色彩审美情趣。

  畲族妇女传统服饰上的花边便是畲族民间刺绣工艺的代表作,这些缝在衣裳的袖口、领口、衣襟围上的美丽的装饰花边,绣有花鸟、虫鱼、人物、风云等各种图案花纹,色彩绚烂,十分美观。但这些花边绣品都十分费工,一般一件衣服就要花费4~6天时间。

  四、竹编工艺

  在畲区,竹编传统上是一门手工副业生产技术,只是因为其手艺精湛,产品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所以也可归入民间工艺之中。传统的竹编产品,如箩筐、篾席、提篮、簸箕、火笼、篾斗等,几乎都是日常生产生活所必需用到之物。这种极强的实用价值,使竹编工艺在畲区农村中普遍存在。

  畲族山区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多种竹子,为畲民进行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精巧的竹编工艺品从材料准备、编织到染色、喷漆,需几十道工序。除日常生活用的箩筐、屏风、挂联、枕头、席子、椅子等外,畲族主编产品还包括许多造型生动、美观精巧、色彩鲜艳的筐、篮、水果盒等。如以鹅身为容体的鹅形筐,以回首的曲颈为提梁,以乳白原色竹篾为羽毛,栩栩如生,美观实用。许多竹编工艺品已远销海外,深受人们的青睐。

  斗笠堪称是畲族竹编工艺的一绝,其中又以霞浦畲族的斗笠做工最为精细,名气也最大。畲族斗笠外缘有两条边和三条边两种,斗笠上面有笠斗燕、顶、四路、三层檐、云头、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几种相间的花纹。编织斗笠的竹篾细度不到0.1厘米,一顶斗笠的上层篾有220~240条之多,做工十分精细。由于畲族斗笠花纹细巧,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富有民族特色,已成为畲族妇女最喜爱的防雨遮阳工具和独特的装饰品之一。近年来,畲家斗笠还作为畲乡旅游市场上的民族工艺品,受到游客的喜爱和追捧。

  正在编制火笼的畲族竹编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