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历史沿革

2017-06-05 11:02:46 知识

  彝族支系繁多,在历史上有诺苏、聂苏、纳苏、罗婺、阿西颇、撒尼等近300多个不同的自称或他称。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彝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彝族。

  彝族先民与远古时期的氐羌族群有渊源关系,是古氐羌人在南下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形成的民族。在 4000~5000年前,早期南下羌人支系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为僰(濮),僰系羌的别种。

  公元前4世纪初,羌人无弋爰剑之后,自甘、宁、青一带的河湟地区南下,到岷山以东至金沙江畔,发展为武都、广汉越嶲诸羌,与嶲、昆明相接。魏晋以后,昆明人与僰(濮) 并列。

  彝族木盘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有乌蛮、白蛮的分化,乌蛮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活动范围已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形成了以三省毗邻的广大地区为核心的分布格局。8世纪 30年代,在云南哀牢山北部和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奴隶制集团,其中 “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 783年统一“六诏”,建立了以彝族为主体,包括白、纳西等民族在内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其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区。随后,贵州彝族地区出现“罗甸”等奴隶主集团和政权,四川凉山彝区原来的部落军事首领“兹莫”在该地区建立了几十个“兹莫”奴隶制统治集团。在各地区长期保持着奴隶制度成为彝族历史的一个重要特征。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年),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路进攻云南,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形成较松散的反蒙古联盟,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明朝时,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乌撒、乌蒙、芒部、东川、永宁、马湖、建昌等各地彝族土司连成一片,互相支援,保持着较完整的奴隶制度。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部分地区迅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川、滇及大、小凉山少部分地区仍然保留比较完整的奴隶制度。近代以来,滇东地区还出现了以龙、陇、卢、禄、陆、安六大家族为主体的封建地主、官僚买办集团。以富于反抗精神而著称的彝族人民曾多次掀起反奴隶制和封建统治的起义和斗争。

  中华民族5000年的人类辉煌文明史,是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彝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彝族与各民族一道,携手并进,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彝族书写着不同的历史,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彝族木制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