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宗教活动介绍

2017-06-05 17:37:48 知识

  一、祖先崇拜“耐姆”祭祀习俗

  彝族“祭祖大典”彝语谓之“耐姆”,“耐”的含义为“同宗”或“同氏族”,“姆”的含义为“作”或“举行”,即同宗族的人共同举行祭祖大典之意。“祭祖大典”作为全体氏族成员集体举行的最隆重、最盛大的宗教典礼,其规模之大小则取决于该氏族的整体实力。旧时彝族举行一次祭祖大典,往往耗资巨大,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无计其数。据彝族老人讲,人丁兴旺的氏族举行祭祖大典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祭祀用的牺牲(猪、牛、羊等) 多达成百上千。许多彝文经典形象生动地记述了祭祖大典中改进宰牺牲的情形,如经文曰:“祭祀场面大无比,椎牛似红岩层叠,屠猪犹黑石满坡,宰(绵) 羊如白茧遍地。”举行祭祖大典的时间,一般为九天,据说有些名门望族曾举行过四十九天。如此隆重的宗教典礼与大规模的氏族及姻亲集团聚会的习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彝族先民一切生产生活俱受神力支配的时代,这种宗教典礼不但具有重大的宗教意义,而且有着多重社会功能,并对彝族的社会历史产生重大的影响。

  由于彝族原始宗教,是一种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多神教,而祭祖大典既是彝族宗教信仰中心“祖先崇拜”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又是一种具有强大社会约束力的仪式活动。因为彝族相信只有举行“祭祖大典”,先人的亡灵才能进入祖宗的行列,永远幸福安乐,否则先人的亡灵就会长期沦为孤魂野鬼,备受妖魔鬼怪的凌辱而磨难。故彝族认为子孙后代要为祖先念经解除其种种罪孽,使之得于超脱,不再因罪孽深重而遭受苦难。在这种宗教观念的支配下,彝族先民把为祖先解脱罪孽和消除各种邪气、污秽,并超度祖灵升迁为宗教之事,视为子孙后代应尽的义务。由此可见,祭祖大典的宗教意义在于祭奠和超度祖先亡灵,使之顺利畅达地进入列祖列宗的行列,化为宗神,保佑子孙后代。祭祖旧时彝族举行隆重而盛大的祭祖典礼,除了规模浩大、礼仪繁复之外,参加人数众多,耗资巨大,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了确保祭祖大典的充分准备和如期举行,并圆满结束,有一套传统的操作程序和时间安排的惯制。千百年形成的这种传统的运作机制,要求在整个的“耐姆”仪式都有人专司其职,每一件事务和具体工作都有明确的分工,各项仪式之间的衔接和具体步骤也必须作缜密的安排。能够使如此重大的活动,做到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在筹划准备和具体组织实施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一) 大典的筹划与准备

  为了如期举行祭祖大典和顺利完成各项祭祀仪式,在正式举行祭典之前要进行精心筹划和认真准备。每逢举行祭祖大典之年,先由族长召集宗教聚会,商量各项事宜,一经确定就开始积极准备。

  1. 准备制作新祖灵筒的材料

  举行祭祖大典的前三月,就要请毕摩(祭司) 主持,选伐一棵桦树,截取一节长约1米,直径为50厘米的木筒为制作新祖灵筒的材料,送到阖族在峭崖上所立的祠堂(祖灵岩洞) 附近的另一个岩洞中。在伐祖筒仪式(新祖筒的备料仪式) 上,以一只绵羊、一只雄鸡作祭牲。先由毕摩念诵《请祖筒经》,经文中言及树生长的位置何处为吉,树叶子的形状、色泽何者为上,什么样的树宜伐等。诵毕,以绵羊祭奠欲伐作祖灵筒的树,用雄鸡祝告天地,将鸡宰杀之后取鸡的股骨占验吉凶。

  2. 选择祭祖场地和时间

  在“伐新祖灵筒仪式”完毕后,就要卜卦选择祭祖场地,祭祖在宽阔的场地通常选择在放置祖灵的岩洞附近,比较平整宽敞的地方。祭祖大典的时间多安排在春季,具体日期(年、月、日) 要请毕摩查阅《择日书》来确定。

  彝文宗教经典中有一套系统完整地推算祭祖吉日良辰和不宜之凶日的法则及方法,如《玄通大书·占祭祖承宗吉日》说:“乙丑、丙寅、庚午、壬申、癸酉、丙□、甲申、乙酉、甲□、戊子、乙丑、壬寅、己巳、甲午、乙未,为祭祖承宗吉日。”说:“正月巳申午子四日;二月午子辰巳四日;三月丑辰午巳四日;四月寅巳申亥四日凡逢此日者,不可粗心大意,须认真推看。”所以,谁要举行祭祖大典都要严格按照择日书上的吉日良辰确定日期。

  3. 各项事务的分工

  正式祭典开始的前几天,由氏族中的长支负责分工。一般依照长幼为序分配职务,各司其职。氏族中的各支分别从事以下工作:长支为一族之长,居于领导地位,发号施令,管理经费和对外应酬等;仲支专司劳作,如备白柴、建筑青枝大棚等;幼支专司祭祖所用之牲畜管理及制作祖灵筒、雕琢祖妣偶像、购买包装各种灵物的獐皮等事宜。

  4. 大青棚的建筑及其使用

  建筑五座宽敞的大青棚(用青枝绿叶搭盖),其使用安排如下。

  第一座青棚,用来供奉祖灵,彝语义为“祖灵房”,里面一般分隔为三间,即第一间彝语义为“长族间”,长族之祖灵供奉于此;第二间彝语义为 “仲族间”,仲族之祖灵供奉于此;第三间彝语义为“幼族间”,这是整个场最大的一座青棚,各家各户从家里背来的祖灵牌,供众主祭毕摩和他们的助手居住。第三座青棚,彝语义为“食堂”,供做饭用。第五座青棚,彝语义为 “煮肉场”,供煮肉和做菜肉。

  5. 主祭毕摩的分工

  主持一次祭祖大典,毕摩数目不限,但是,必须有六个主祭毕摩。其中第一个为“大师”,由其司总祭,为整个祭场的总指挥;第二为“协调师”,由其司应酬,负责毕摩与主人之间的一切交涉;第三个为“事务师”,由其司劳作事务,领导背祖灵筒、汲圣水、插神位树枝等事;第四个为“袚除师”,由其司祓除、解罪等事,负责打醋炭清净祭品和主持解罪孽等仪式;第五个为“法师”,由其司请神驱鬼,负责主持请祖先神仪式和驱鬼逐魔法术;第六个为 “工匠师”,由其司工艺技术,负责主持制作祖灵筒、雕刻祖妣偶像等技工事务。

  (二) 大典各项仪式的日程安排

  彝族祭祖大典按照传统惯例,一般要举行九天九夜,有些豪门望族则有超常规地举行四十余日者。以举行九昼夜为例,其各项仪式的日程如下。

  1. 举行家祭仪式(第一日、第二日)

  参加氏族祭祖大典的各家各户,在屋外搭一个小青棚,第一日白天在家中供奉祖灵的地方举行祭祖仪式,祭奠将送去公祭的祖灵,由毕摩念诵《献祖经》。当天夜里将准备送出或墙壁缝隙中接出,然后临时供奉在屋外的小青棚中。第二日白天在屋外的青棚中举行家祭供牲仪式,由毕摩念诵《家祭供牲经》,并一一点出将要送去参加氏族公祭的祖名,为其指引前往祖先发祥地的路径和说明途中情形,以及嘱咐与列祖列宗相会。其后杀牲献祭,毕摩为家人祈祷和祝福,祈求祖先亡灵进入氏族公共祠堂(祖灵岩洞),升迁为宗神后继续保佑子孙后代。第二夜鸡鸣时,从该家的女婿中选一德行正者,将祖灵牌用红色毡子包裹起来,送往举行祭祖大典的场地。

  2. 野宿(第三日)

  彝族送祖灵有野外露营之俗,无论居住地与祭场近或远,送祖灵的人当天不准直接到达举行祭祖大典的场地,必须在途中建一座青棚野宿,待第四天与其他各家相约同时进入祭场。

  3. 入祭场与迎接祖灵筒(第四日)

  参加祭祖大典的各宗支,第四日聚集祭场附近,共同背着各自的祖灵牌,吹着唢呐,燃放爆竹和土炮,一齐步入祭场。在祭场里建造一个小型的青棚,将各家各户送来的祖灵牌暂时安放在此小青棚里,由毕摩登记各家入祭的祖先名字,然后念诵《驱邪经》,为祖灵解除路途所玷污之各种邪气,并用四根木杆扎成一道善门,旁置一盆净水。毕摩将所有送来的祖灵牌一一在净水盆中洗濯,以示为祖人涤除生前和祖灵在途中所沾染的各种邪气与污秽。此时,送祖灵的后裔要向盆内掷银两,酬谢毕摩替祖妣除污。洗濯过的祖灵牌,方可渡过善门,置于供奉祖灵的塔台上。

  入祭场仪式结束后,举行迎接新祖灵筒的仪式。参加祭典的族人牵一只绵羊,随同两三个毕摩和背祖灵筒的人(旧时云南武定、禄劝一带彝族,一个氏族供养一位背祖灵筒的人,彝语义为“眷属老奴”,此人虽然地位卑贱,但是深得主人的敬重,其待遇优于别的家奴)。到氏族祠堂(祖灵岩洞) 迎接旧祖灵筒,同时将三个月前放置在另一个岩洞中的新祖灵筒(材料) 一并迎接至祭场。此后,毕摩昼夜诵经祭祖,工匠不停地制作祖灵筒。

  4. 卜卦(第五日)

  彝族一切祭祀活动,必须由占卜断定吉凶,举行祭祖大典也不例外。于是第五日,在祭场里举行卜卦仪式。先由毕摩念诵《占卜经》,并用长约一尺的柴桩及青树条,围绕祭场插一圈。此时参加祭祖典礼各宗支,吹奏唢呐,背上各自的祖灵牌,跟随毕摩在所插的白柴桩和青树枝中绕行。然后牵一头猪,抱一只鸡,到卜卦台前,由毕摩念完经,将猪、鸡屠宰后进行生祭,并取出猪膀和鸡股骨占卜。先由毕摩查验经典上关于此卦象之吉凶,然后将牲肉煮熟,再次祭献于卜卦台前。至此,是日祭仪方告结束。

  5. 解罪孽(第六日、第七日)

  彝族原始宗教观念认为,人生在世所有罪过和冤孽仍然会纠缠其亡灵。因此,超度祖灵的关键就是为其解除罪孽。祭祖大典中第六、第七两日所举行的仪式,全都是为解除先人在世时所犯罪孽,由毕摩念诵解除二十四种罪孽经,如解除生前负誓、淫邪、灾患、凶兆、噩梦、牲疫、土崩、水滥等不吉祥之事。

  6. 换祖与汲圣水(第八日)

  彝族每举行一次祭祖大典,不仅要更换祖灵筒,也要更换装在祖灵筒中供奉的祖先偶像。祖先偶像的制作雕饰及随装品十分精致复杂:祖公的脸用银子镶嵌而成,祖妣的脸用金子镶嵌而成;骨骼用翠石琢磨而成,并用金线连接;祖妣偶像均穿着绸缎衣裤,先置于用獐子皮缝制的皮袋中,再装入祖灵筒内。与祖先偶像随装的有祖先日常用具模型,即用铁制成的小型用具,如釜、甑、碗、刀、斧、锄、犁等,还要随装一根用铁制的撑天柱。另外,每次举行祭祖大典,都要在祖灵筒内增添一个新铜铃。装置妥当之后,向筒内撒红绿等五色种子,再将此次送来祭奠超度的所有祖妣名字记录在一块白绸子上,装入筒中,表示祖裔死后,仍然跟随始祖而去。新的祖灵筒装置完毕,便把旧祖灵筒送往另一个岩洞中去。

  换祖仪式结束之后,举行“汲圣水”仪式。汲圣水是彝族祭祖大典中的重大仪式之一,不仅规模宏大,气氛也非常热烈隆重。由毕摩占卜鸡卦,指示“圣水” (“圣水”一词,有被译作“净水”“福禄水”“吉水”“宗源水”等) 的方向,并带领浩浩荡荡的队伍去汲“圣水”。汲“圣水”的队伍从主祭场出发,将两只用马樱花木制作的精美水壶捆绑在一只称之为“祭羊” 的绵羊犄角上,尔后用食盐喂之。按毕摩占卜择定的汲水方向,以“祭羊” 为先导,队伍尾随其后。当“祭羊”找到干净的水源饮水,便将“祭羊”饮水处的水视为吉祥之水即“圣水”。于是在此汲两壶水给“祭羊”驮回主祭场,放在祭坛的献台上,毕摩念诵《汲圣水经》之后,将“圣水”象征族裔源远流长,并把汲水处视为圣地,将其记载到宗谱里。

  7. 焚祖灵牌与安置祖灵筒(第九天)

  第九日是举行祭祖大典的最后一天,要把各家各户背来参加祭奠超度的祖灵牌,集中焚化。选择一处洁净的地点,砍一棵直径约10厘米粗的松树立于场中,此松树彝语义为“齐天柱”。其下方设一油锅,锅中盛猪油和清油两种,烧滚后,毕摩向油锅里倒酒,顿时锅中喷发出冲天火焰,参加祭祖仪式的人绕行祭场,绕行毕后,毕摩把祖先名写在木牌上置于油锅中焚烧。此时,后裔必须备银赎回祖名,并将祖灵牌放到油锅中焚化。焚灵牌仪式完毕,祭场的青棚也要全部焚毁。最后由毕摩率领参加祭祖在场的全体氏族成员,吹着唢呐,将新祖筒送入氏族祠堂(祖先岩洞) 里,便把洞口封闭。此时,由毕摩念诵《封闭祠堂经》,诵毕即宣告祭祖大典正式结束,并将整个祭场的所有青棚通统烧毁之后,方可离开祭场回家。

  二、崇虎祭虎

  彝族崇虎祭虎始于何年,无稽可考。从目前调查研究的材料看,源于彝族古代社会。云南南涧县城西南有一座大山名叫老虎山。当地彝族奉为祖山,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居住在附近的彝族就上山搭灶、搭棚子,杀猪宰羊,烧香磕头,唱歌跳舞,以此来祭祖娱祖。该县的乐秋乡境内的嘎步路村,南北各有一石虎,周围的彝人一年一祭,聚者多至万人。在云南巍山县城西40千米处的扎妈古兰彝村也有一石虎,该村彝族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日前去祭献,平时不准小孩乱爬乱动。该县西山彝族还举行家庭祭虎,每年小春作物即将成熟时,取来青麦穗,剥出鲜粒,磨出如蚯蚓般的面浆蒸制后,用来祭虎。

  彝族小孩的虎帽

  云南双柏县东的易门县,西通大理下关的顺山脊梁赶马路一线山,有形如凹腰葫芦的山,当地彝人称“老虎山”;村前山脚下有一石母虎,他们称其为“开路虎”;村南“叫魂梁子”上的石虎子,他们称它为“守魂虎”;村后山腰上的那只巨大的石公虎,他们称它为“接脉虎”。据传村里不会生小孩的妇女,只要对村前山下那只多仔的石母虎前许个愿,就会不愁生小孩。若想生男孩的父母就去山后路口向石公虎烧烧香,敬敬酒,然后摸一摸石公虎的生殖器就会生儿子。如果有哪一家的小孩精神不好,容易生病,认为丢了魂,只要背上这个孩子,拿一枚鸡蛋,去“叫魂梁子”上对着“守魂虎”磕头烧香招魂,并回家煮鸡蛋让孩子吃,病就不医不治而愈。按该地该村老者说法:这里虽山穷地少,但始终有四只石虎守山脉,坐镇山脉,从东远眺此山,形如威武的老虎。他们在此居住了500多年,之所以这方水土能养活如今160户600多人,正是依仗了那四只石老虎的保佑和庇护。

  滇南红河县乐育乡乐育上寨、大新寨、龙车、阿布一带彝族村寨,逢农历二月第一个属虎日联村宰杀花黄牛,举行隆重的祭献虎山活动。

  彝族崇拜的是黑虎,而白虎则要驱除,认为白虎当堂坐,无灾必有祸,轻则会给人带来夫妻不睦,邻里失和;重则会使孩儿夭亡,六畜不兴,五谷歉收,家庭多难。若遇白虎作祟,必须请毕摩驱逐虎邪。其仪式先由犯白虎者准备好鸡鸭和鸡蛋及白虎模拟物,待毕摩“鬼神附身”便烧起一锅热油,毕摩手持火把,以嘴含热油喷洒在火把上,遍屋内外进行驱逐。一旦毕摩说白虎已被驱除,青壮年男子即提着白虎模拟物,众人呐喊追赶至远山。后将鸡放生,又将鸡蛋敲碎泼于白虎模拟物上。待毕摩神志清醒,驱逐白虎仪式亦即结束。

  彝族地区普遍行驱白虎仪式。但各地各支系驱白虎的时间、方式有所不同。云南楚雄彝族支系纳苏人娶妻生子时要补行驱白虎仪式,驱除妻子从外面带来的白虎,孩子才能顺利成长。家庭不睦时则随时可驱白虎,由毕摩持扫把驱逐,最后把扫把吊在路口,别人无意碰到则认为白虎被别人带走。

  三、祭拜龙神

  彝族对龙的崇拜同对任何神灵的崇拜一样,最终表现为对龙崇拜的祭祀上。彝族祭龙神拜龙神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滇南、滇北的各种彝族原始宗教绘画(求签书) 中有若干不同龙的画像。祭拜龙神的活动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 祭龙王庙

  据悉,彝族所祭祀的龙王庙就有龙华寺、接龙寺、龙泉观、龙池寺、龙潭殿、龙护寺、回龙寺、青龙庙、黑龙庙、黑龙潭、黄龙寺等多种说法。滇西巍山县彝族普遍祭祀龙王庙之说。在该县城西南阿许地一带彝民,逢农历二月初八都要祭祀龙王庙。该县东山小潭子彝族在村后约2公里的一座古木苍天的小山上建有云龙亭,亭内建有石雕龙缠石神位一座,上书:蒙化东山神之位,万家共筑黑龙潭。亭檐石柱上有一联:龙德常昭蒙泉出现,神恩广被化雨因时。

  (二) 祭龙树

  彝族认为,树木是龙神寄居之处,龙神通常居在树林中的某一棵树上,该树被称为龙树,该树所在的树林又称为龙树林。祭龙树也通常被说成祭龙树林。龙树及其龙树林是族人村民祭祀和膜拜的对象之一。族人定期向其请愿、还愿、报喜,祈求保佑村民平安,人畜康泰,五谷丰登。滇东北镇雄县娃飞乡的彝族有祭龙树之俗,龙树他们称“咪司”。每年十月及冬月的黄道吉日祭祀龙树林,即彝文历法上所说的“除、危、定、执、成、开”等日子祭拜。祭前,由寨头派人前往石岩拔岩草,请会者扎一对草龙,象征一对龙来到人间,给全族人带来幸福、安康、吉祥。

  (三) 祭龙潭

  滇西巍山县巍宝乡龙潭村,逢农历九月十四日村人前往龙潭宰猪杀鸡祭祀龙潭神,祈求龙潭神常涌洁净水,使村人喝了不生病。其仪式隆重,热闹空前,晚上要打歌至翌日天明。滇中大姚县彝族俚颇人也祭祀龙潭。各村的水源之源头,他们当地彝族村民均称为龙潭,龙潭是龙神的居所。逢农历二月初族人村民各自到龙潭祭祀龙神活动,届时每户都自带炊具,村人集中到龙潭后,由毕摩主持,杀猪祭祀。祭毕,参加人都可分到一份搭好的生肉和熟肉,可以带回家吃,也可当场煮吃。吃毕,就在龙潭边对歌,纵情欢歌,互叙家常或叙说对龙神的崇敬之情。

  (四) 祭龙井

  彝族祭龙井实际上是祭龙潭的一种,即人工在水源处砌成一水井,或在地下水源丰富的地下钻地取土用石条垒成水井,以供饮水之用。彝族认为,凡有水之地便有龙,龙井也不例外。因此,祭龙也可以在水井周围祭祀。滇南彝族尼苏颇称水井神为水井龙神。云南新平县彝族祭龙称“龙拉”,逢农历二月第一轮属牛日各村在世代选定的一棵大树(龙树) 下,杀猪鸡,以酒肉祭献龙树,祈求龙神早下春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毕,众人围树聚餐,酒宴至夜,歌舞达旦。若当年天旱,四月八日,再行“接龙”仪式,彝语称为“龙松”,主持者要带部分人到水源丰富的地方捉一条红尾巴鱼,然后主持人带着众人返回,将红尾巴鱼放入本村的龙潭(水池) 中,以示已把龙接回村寨。

  云南武定县彝族,逢农历正月初一都有挑早水之俗。挑早水时,要在井旁插满香火,洒上松毛,摆上肉食,以祭祀龙神。同时要唱祭词,大意是祈求水井龙神保佑村人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祈求水井龙神保佑水源不断,滋润万物。谁家最先祭祀水井龙神,谁家就会备受水井龙神的保佑,终年幸福安康。因此,村人争先恐后地去祭祀水井龙神,争取挑到全年的第一担水。

  (五) 祭龙洞

  彝族认为,凡是溶洞,尤为出水的溶洞中自然有龙神居息,因有龙神,出水洞升格为龙潭龙池。如云南泸西阿庐古洞、弥勒白龙洞、建水燕子洞,备受当地彝民祭拜。滇西彝族白依人有祭祀干龙洞之俗。因为他们所在的地方常年受冰雹之灾,他们认为是住在干龙洞的干龙作怪,于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三要到干龙洞,杀猪杀牛祭拜干龙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