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文学艺术领域的名人

2017-06-22 15:23:57 知识

  一、高克恭

  高克恭(1248~1310年),字彦敬,号房山道人,居大都(今北京) 房山,元代著名画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夜山图》《秋山暮霭图》《墨竹图》《云横秀岭图》等。

  高克恭在元代画坛上享有盛名,擅长山水和墨竹。他最初学习米芾父子的山水画法,后吸收宋代画家董源、巨然的画法,造诣精绝。高克恭长期在江南做官,留心观察当地的秀丽山水,所画的山水画,自然生动,惟妙惟肖。现今存有的画作有《云横秀岭图》《云峦飞瀑图》和《春山晴雨图》等。

  二、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约1355年),字天赐,号直斋,山西雁门人。元代著名诗词家、画家。代表作有《念奴娇·登石头城》《金陵怀古》等。他的诗词清新纯厚,意境阔大。词作《满江红·金陵怀古》《念奴娇·登石头城》都是脍炙人口的怀古词。毛泽东主席非常欣赏萨都剌的作品,称其词“写得不错,大有英雄豪迈、博大苍凉之气”,曾借用“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来形容国民党政权分崩离析,可谓恰如其分。

  三、丁鹤年

  丁鹤年(1335~1424年),字永庚,号友鹤山人,湖北武昌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学者。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著有《海巢集》《丁孝子诗集》等,在当时诗坛占有重要的地位。

  丁鹤年一生作诗数百首,画龙点睛、借景抒情是他的诗歌创作艺术的显著特点,他善于在作品的最后两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使整篇作品的主题得到深化,达到发人深思的目的。

  四、马宗融

  马宗融(1892~1949年),字仲昭,经名伊斯玛,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文学家、教育家。他坚持回汉团结,为促进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主要著述和译作有《法国革命史》《红与黑》(节译) 《巴黎圣母院》(节译) 《太阳》《梦》和《春潮》等。

  马宗融不仅翻译介绍法国文学作品,还向国人介绍了一些阿拉伯文学作品,他是最早介绍并节译阿拉伯“悬诗”的人,也是发起和倡导研究中国回族文学和文化的先驱者之一,更是促进和推动研究抗战时期回族文艺的第一人。

  五、纳训

  纳训(1911~1989年),名光政,字鉴恒,经名努尔,云南通海人。著名的阿拉伯文学翻译家。译著的世界文学名著、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 全译本是中国汉译世界文学名著的辉煌成果。

  六、穆青

  穆青(1921~2003年),原名穆亚才,河南杞县人。中国当代名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记者生涯中,穆青的多篇新闻作品成为中国新闻史上备受赞誉的名篇。

  解放战争期间,穆青随军南下,采写了大量战地通讯,如《淮河两岸》《十里长鞭》《穿过大别山麓》《湘中的红旗》等著名篇章,对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的历史进程进行了真实、生动的记录。

  20世纪80年代,在穆青担任新华社社长的10余年间,新华社由过去只为报纸、电台、电视台播发通讯稿的单一业务,迅速扩展成为为全社会服务的多项业务功能,使新华社从一个长期以国内报道为主的国家通讯社转变为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世界性通讯社。

  七、马少宣

  马少宣(1867~1939年),名光甲,字少宣,北京人。近代著名内画鼻烟壶艺术家,为“京派”内画的“四大名旦”之首,他以工笔“一面诗一面画” 的内画技艺闻名全国,为中国的内画鼻烟壶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早在1915年,马少宣创作的内画鼻烟壶就曾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名誉奖。中国著名民俗学家金受申和古董鉴赏家赵汝珍就在各自的著作中称赞马少宣的内画技术是“鬼斧神工”,称赞他是最著名的内画壶艺术家。2004 年,在香港,一只马少宣款水晶内画“寿臣”画像鼻烟壶,以174.375万港元价格被拍卖,创造了单只内画鼻烟壶的世界纪录。

  八、侯喜瑞

  侯喜瑞(1892~1983年),河北衡水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喜连成”第一科毕业生。侯喜瑞献身京剧艺术事业达80多年,在舞台上先后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在表演实践中,总结了一套自己的理论,逐渐形成了“侯派”的独特艺术风格。

  侯喜瑞一生奉献于京剧艺术事业,曾与名角杨小楼、梅兰芳、程砚秋等联袂合作。20世纪30年代,他与当时赫赫有名的金少山、郝寿臣并称“净行三杰”。主演过《取洛阳》《法门寺》《连环计》《盗御马》等。

  九、马连良

  马连良(1901~1966年),字温如,号古历轩主,北京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马派艺术创始人,为“四大须生”之首,为发展改革京剧艺术和培养青年京剧演员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认为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1951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组建了马连良京剧团(北京京剧团)。他的经典剧目主要有《借东风》《一捧雪》《四进士》《海瑞罢官》《赵氏孤儿》等。

  十、马三立

  马三立(1914~2003年),祖籍甘肃永昌县,生于北京,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毕生致力于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对中国相声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马三立广闻博采,勇于创新,他的相声艺术既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继承和弘扬,又强调在时代生活中创新。在6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演出相声200多个。

  十一、王苹

  王苹(1916~1990年),女,原名王光珍,江苏南京人。新中国第一位电影女导演,著名电影、话剧表演艺术家。

  王苹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女电影导演,先后导演过《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江山多娇》《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影片,这些都是20世纪 80年代以前家喻户晓的优秀影片。

  十二、李德伦

  李德伦(1917~2001年),经名阿卜杜拉,生于北京。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中国音乐界交响乐的权威,被誉为“中国交响乐之父”。

  李德伦是新中国交响乐的热忱培育者和宣传者。他除了在北京及全国各地指挥演出外,还率领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到香港、澳门以及日本、卢森堡、西班牙、德国、加拿大、美国等演出。曾先后指挥了贺禄汀、马思聪、罗忠容、吴祖强等中国作曲家的数十首交响乐作品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