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装束“惠安女”

2017-07-08 16:49:43 知识

  封建头,解放脚。

  经济衫,浪费裤。

  这首十二字民谣,描绘的就是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惠安一带汉族 “惠安女” 的形象。

  来到惠安县,无论在田野里、渔村中,或是街市上,到处可看到鲜艳的花头巾和闪亮的竹斗笠。惠安女身上总离不开这两样东西,即使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她们也不肯轻易拿下竹斗笠,更不要说那神秘的头巾了。惠安女的头巾,并不紧包在头发上,过去是就地取材用很大的鱼骨头,插在头上作装饰,后来大的鱼骨头少了,就改用牛、羊等骨头来代替。现在,却用铜丝与头发编结一起,扎成两条硬梆梆的发辫,把头巾向两边撑开。从正面望去圆圆的,好像头上有一道光环。下垂的头巾,却把整个脸部裹住,只露出一对圆圆的大眼、一个鼻子和一张嘴巴。有的直遮到下巴下面,有的直遮到下嘴唇。这就是民谣所说惠安女的 “封建头”。

  “经济衫,浪费裤”,指的是惠安女穿的上衣衫特别短前后下摆尖尖的,窄窄的袖子刚过肘关节,镶着彩色花边。由于上衣太短,把裤腰和腰带也露了出来。有的还露出了一段纤细白洁的腰身,甚至连肚脐眼也露在外面,才算美。据说到了冬天也这样,别地方妇女用来涂脸的雪花膏,惠安女却专门用来揉肚皮。下身穿的宽脚长裤,裤脚又长又大,走起路来,像裙子似地不停飘动。这一身上面节约,下面浪费的服饰,几百年来,已相延成习,形成特异风俗。所以,民间还有这样几句顺口溜来形容她们:“裤头脱脱,头顶插牛骨,腹肚黑漆漆,肚脐亲象土豆窟。”

  至于惠安女,一生不穿鞋子,高跟鞋对她们是无缘的。因为,她们从小生活在渔船上,生成一双天然大足,不是着一双木拖鞋,就是干脆打着赤脚。所以,称她们是“解放脚”。

  除了这一身奇异服饰外,惠安女身上还有不少有趣的装饰。年青的惠安女,头巾里还露出扎头的彩色头带。年纪大的不戴包头巾,却满头插着五彩缤纷的绒花,现在也用塑料丝编成的彩花。惠安女几乎人人嘴里都镶着两颗金牙,说起话来,闪闪发光。两只手腕上都戴着银丝绞成的银镯,现在还通行戴手表。崇武一带惠安女还腰束一条塑料丝编织的、图案精美的腰带,有的还束一条由八根银丝编成的银腰带,重的可达一斤半。这种银腰带都是男方送给女方的订婚聘礼。她们出门常常带着一把彩色的花布伞,经常撑着遮过头部,不让外人一睹她们的风采。手上也常常挽着一只大篮筐。惠安女这一身打扮,相当妩媚,常常成为画家们笔下肖像画的对象。她们这身奇异装束,也不同于闽南地区的妇女,千百年来自成一派。

  不过,惠安女的特别服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解放以后,随着时代的进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惠安女的服饰也不断起着变化。她们头上的黄色斗笠,是1958年修建惠安水库后才出现的。她们的头巾早期都为单色,到六七十年代多为白底绿点或蓝底白点,到八十年代则多为单独的花代替了过去的几何纹,色彩上除绿、蓝、白色外又增加了桔黄色。至于色彩鲜艳、花样美丽的塑料小花和腰带等装饰品,更是近几年才有的。开始用彩色塑料丝编织的几何图案双棱裤带,到最近也发展成为彩色织带。她们穿的所谓“节约衫,浪费裤”服饰也是1951年土地改革后才改装的。这种 “节约衫” ( “短袖衫”) 是在解放前的 “缀接衫” 的基础上,去掉三角形色布和方形黑布的繁杂镶部分,用蓝布制成。胸围和袖管收缩,长袖长至小臂的一半,衣长仅至脐部,臀围呈大弧度的椭圆形,并且长宽增宽,往外弯展至袖笼。这种“短袖衫”既能呈现出美丽的银裤链或塑料丝彩色裤带,又便于她们在海滨或山地劳动,避免衣沿袖口接触水面或泥土污物。她们下身穿的宽裤管黑绸裤,依然保留过去的样式,便于折起裤脚劳动。不过,近年来年轻妇女有的已穿上 “喇叭裤”,有的甚至已穿上现在城市里流行的西裤,这也与劳动有关,而且美观。她们的头饰也是在解放前样式上加以更新,即把辫子盘结在头顶和两侧,构成三角形。有的则剪一段头发编成辫子单独扎于头顶中央成八字形,以便包上花头巾成棱角,同时露出插在头发的几个红、绿、黄色的塑料梳子。

  惠安女这些特别服饰的出现,既有生产劳动上的原因,也符合她们审美的需要。从生产上看,惠安妇女都参加劳动,在海滨拖网,捡海贝; 在陆地上耕种、搬运、打石等等,需要头巾、竹笠来防御风沙,短衣短袖更方便劳动。就美观上看,她们的衣饰造型漂亮,色彩协调,突出地反映了衬托着湛蓝的天空海洋,以及金黄色的沙滩土地,这些都是惠安女长期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根据她们自己的审美观点,运用她们的智慧才能所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