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 “四合院”

2017-07-08 17:20:44 知识

  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城市汉族民居建筑的一种传统布局方式。

  鸟瞰北京城市,可以看到一条条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横竖笔直的胡同,在胡同与胡同间,相互排比着一座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从而构成了北京这座十分方正的城市,也表明了这座文明古城是经过充分规划,依照棋盘形的蓝图而建成的。而这种规划正是汲取历代帝都的建造经验,体现了我国历代建造城市的传承特色。

  “胡同”,这两个字原是蒙古语“衖通”的译音。《析津志》载称: “衖通,本方言。”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时沿袭下来的,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所以,北京胡同是久远历史的产物,它反映了北京历史的面貌,是有丰富内容的。

  北京有多少胡同? 《析津志》载,当年元大都只有29条 “衖通”。到了明代,除了大街外,原来384条小巷也叫胡同了。明嘉靖《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内城有胡同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光绪年间统计,内城有1200多条,外城有600多条。1946年统计,北京共有胡同3065条。

  北京许多胡同富有历史意义。作为元、明、清三代帝都的北京,如司礼监胡同、恭俭胡同、织染局胡同、酒醋局胡同、钟鼓司胡同、惜薪司胡同、蜡库胡同、瓷器库胡同等等,都是历代皇城内府太监的监、局、司、库、作的各衙门所在地,显示了当时皇城的范围。从前众多的衙署也遗留下不少胡同地名,如东厂胡同是明代有的锦衣卫所在地,是太监残害忠良的地方。南、北太常胡同是以太常寺而取名。贡院胡同为明清的考场,等等。许多权贵宅第所在地,也成了胡同名字。如李阁老胡同,《长安客话》说即李东阳居住所在。武定侯胡同为永乐年间功臣郭英的住宅所在。汪家胡同原来居住过清雍正、乾隆时宠臣汪由敦,等等。同时,手艺好的手工业者,买卖公道的商贩,也因居所被人叫熟而慢慢形成了胡同,如刘兰塑胡同、磨刀儿胡同、粉房刘胡同、豆腐陈胡同、砂锅刘胡同等。甚至一般老百姓名字也成了胡同名称,如王老胡同,石老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等。据说这类以贫贱者命名的胡同,大大超过权贵者命名的胡同,这是北京胡同值得称道的地方。

  四合院,按词意可以推知四面有房屋,当中有院,所以俗称 “四合院”。北京四合院历史比胡同早,至迟到汉代,四合院已经逐渐成熟,唐宋时已广泛便用这种居民形式,今天仅能从古画上窥知它的具体型制。从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上,可以看出元代的四合院与现在的相差无几。到明代四合院建筑已臻完整,现在北京的四合院大量是清代建造的。

  北京四合院的总体布局风格,都按大街小巷胡同方向兴建,宅门大都开在胡同南北方向,前后大体以占用一个街坊的宽度作为标准,四合院的规模,有大有小。小型四合院,只有一进院子,大型四合院有二进、三进和东西跨院,大的还有花园。不过无论大小,都以中轴线为中心,建造对称房屋。从前到后,有倒座、大门、垂花门、正房、后正房。倒座沿街建筑,不开窗子,五间至六间,左右厢房有三间到五间,垂花门分为外院与内院,外院为一般佣人居住,内院为主人居住,院落房屋用廊子联接,两头也可前后通行。后院有北房,左右建耳房。耳房大都作为厨房、仓库等等。厢房多用作书房、餐室。北京四合院大门都开在东南角,这是自宋代以来受风水影响而产生的,按照八卦“巽”的方向开门,采取“坎宅巽门”的意义,“巽”为东南,向东南角开门以取吉利。自宋后这习俗相沿成风。

  四合院大门前后有影壁,当人们出入住宅时,看不到院内的杂乱景物,而用影壁遮挡,有一种静谧吉祥的感觉。四合院大都为封闭式布局,居住其间与外界隔绝,环境十分安宁,便于防火、防盗,适合我国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

  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是北方汉族居住建筑中的典型精华。特别是四合院,从布局到建筑技术与艺术都堪称为代表杰作,充分显示出汉族“前堂后寝”礼制的传统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