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编结的起源】编织编结的历史演变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017-12-16 10:11:03 知识

  近年来,传统的手编工艺又受到人们的青睐,佩带各种手编结饰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流行时尚。大到奥运会的申办会场,小到家庭的居室装饰及至华服、背包、手机、项坠等,无不饰之以“结”。特别是青年男女,对此更是情有独钟。一时间,大街小巷,凡是人群聚集的场合,都会显示出这样一种民族情结,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符号。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中国结。

  编织编结的起源

  人类社会告别茹毛饮血的野蛮年代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从手工编织中的“结”开始的。旧石器时代,在文字没有发明以前,即实行“结绳记事”,以打“结”方式记述生活中采集野果、猎获野兽的数目,代替语言的表达,传递和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易·系辞》中就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为书契”的说法,可知后来文字发明以后才代替了这种原始的记事方法。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从结绳学会了结网捕鱼,“编结网衣以御寒”,手工编织成为生活中普遍应用的一种形式。在距今六千多年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器表面,已能清晰地分辨出八宗纹、棋盘纹、辫纹、网纹等各种编织纹样。唐代,编织制造业已出现了专业化分工,有官办的“组绶”作坊以备朝廷之需,形式各异的绳结,被用来佩印、佩玉、系幕、饰冠等等。在民间,手工编织更是花样繁多,竹制器具及带有异域特色的胡床、马扎儿等生活用品被广泛应用,花色品种达百余种。

  手工编织,一般分为编结与编织两类。

  编结,主要使用天然材料,以棉、麻、丝、葛为主。编结的方法包括基本结、富意结和装饰结三种。仅就基本结而言,就有单结、双结、平结、金钱结等多种结法。

  在我国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民间有缠五色丝辟邪祛祟的习俗。五色丝又称朱索、辟兵缯、长命缕、百索、花花绳等。五色,象征阴阳五行中木、金、火、水、土五个方位神灵的佑护。妇女们把青、白、红、黑、黄五色彩线编结成绳,缠在孩子的手、足腕上,人称“端午索”。在七夕节到来时,民间还时兴把系在孩子手腕和脚腕上的编结丝绳解下来,扔到屋顶上,让喜鹊把它衔上天,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人称“送健绳”。

  最受人们喜爱的还是五花八门的寓意结和装饰结。民间取“结”与“吉”谐音,用以表达美好的情感和祝愿。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有这样的描述:宝玉请丫环莺儿为他打几根“络子”(一种用不同丝线编成的花结,古代又称花绦、花络、绛子,用于佩挂随身饰物),并且要求每样都打几个,惹得莺儿拍手大笑:“这还了得,要这样十年也打不完!”待宝玉进一步询问花样有多少种时,莺儿随口说出了一连串的名字,什么“一炷香”、“朝天凳”、“象眼块”、“方胜”、“连环”、“梅花”、等多种络子的名称。其名目繁多,由此可见一斑。

  寓意结又被称为吉祥结、中国结,是我国传统编结艺术中最具特色的一种,不仅具有装饰性,而且每种结都代表着特定的含义。

  古典名著《西厢记》在描写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时写道:“不移时把花笺锦字,迭做个同心方胜儿。”“胜”本是古代妇女头上戴的一种首饰,由两个菱形压角相叠,联合成一个装饰图形,有优美、优胜之意。《山海经》在描绘西王母的形象时说她是“豹尾虎齿,蓬发戴胜”。“胜”,后成为爱情的吉祥物,寓意“长久相连”。还有一种情人结,又叫“同心结”,是用一根绳编成一“心”形的死结,旧时常用此结作饰(信)物,表达男女间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中国结

中国结

  盘长结也是一种表达情意的常见的寓意结。盘长有佛家所说的“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意,表示情意的连绵不断、源远流长;除此之外还有百结、万字结、如意结等分别表示“百事大吉”、“万事如意”、“事事如意”等吉祥含义。

  在少数民族中,如苗族的“送腰带”、侗族的“抛绣球”、傣族的“丢包”等民俗活动中的腰带、绣球和包,都是用精巧的手工编结的饰物,以此来表达青年男女相互之间的爱慕之情。

挂毯

挂毯

  装饰结是一种象形的结饰,用于日常生活,特别是服装及配饰,也很有特色。琵琶结旧时常用于妇女穿的旗袍上,老百姓叫“疙瘩绊儿”,起到纽扣的作用。不仅美观、大方,装饰性也很强,一度成为中国服饰的典型特征。钻石结,亦称纽结,也是中式服装常用的一种纽结。这种结还可单独用作项链、耳饰和手饰。袈裟结、五环结常用于饰物的佩挂,与瓷玉、珠木等搭配结合,挂在胸前,更显时尚。而发簪结用作头饰,兔耳结用于礼品的扎系……

草编女 江苏 姚家升提供

草编女 江苏 姚家升提供

  相对于编结多用于小饰件的特点,编织则主要用于日常的生活用具及室内陈设和室内装饰。长期以来,各地区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材料特点,因地制宜,利用草、柳、竹、藤、丝、麻、荆、布、金属等不同的材质,经过编、扎、缝、剪、漂、染、煮、熏及防腐等工艺处理,使制品融天然与华丽、实用与工艺为一身,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

  北方地区以草编为主。草编材料有黄草、蒲草、咸水草、龙须草、金丝草等。唐代诗人李白“初霜刈渚蒲……结作玉床席”的诗句,就是描写草(蒲)编的。有的地方还将草料加工染色,编织成物,如提篮、鞋、帽、套盒、杯垫、靠垫、草箱、玩具等,既是生活品,又是装饰感很强的工艺品。山东、河北、河南等省都是著名的草编产地。仅山东地区的草编提包,品种就达一百多种。另外,山东、河南一带的“玉米皮编”,天津一带的“麦杆编”,也独具特色,名播中外。浙江长河素有“草帽之乡”的美称,百余年来当地男女老少都从事编织技艺的生产,形成很大规模的草编基地。

  江苏、河南、山东及华北地区的柳编也颇为有名。河北省固安县的柳编,据说始于明朝的永乐年间,清乾隆年间的《固安县志》已对柳编有较多记载。当时用柳条编织一些筐、篮、笸箩、簸箕等生产、生活用品,至清末已经发展到上百种。

  被世人称为“鱼苇之乡”的冀中平原明珠———白洋淀,早在3000年前就出产苇编制品,其产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风情。作家孙犁的散文名篇《荷花淀》曾对此有过清新生动、给人以无穷回味的描写。

  南方地区主要以竹编和藤编为主。云南、四川是我国主要的竹编产区;安徽舒城的竹席闻名中外,销量极大,被称为“舒席”。竹编用具是人们衣、食、住、行的必备之物,竹制农具、猎具、渔具、茶具比比皆是,且与储藏、居住、交通结下不解之缘。云南的竹楼已是当地的一景,是人们参观旅游和了解民俗风情的好去处。

  四川竹编以纤细精美著称,所出产品有竹扇、竹箔、竹帘、竹凉席、竹炕席、竹凉椅、竹提兜等。作为卷轴画的竹帘,薄如蝉翼,特点尤为突出。上面所绘题材有山水、花鸟、动物、植物等,《熊猫戏竹》堪称当地的特色图案。此外,当地所产编织精细、光泽如绢的竹丝扇,呈暗绿色,夏天乘凉扇风使人备感凉爽宜人。

  浙江、广东及上海一带的竹编品种繁多,除了箱、椅、床、枕、篮、篓等生活实用品,还手工编织出各式各样的仿生形象,如鸡、鸭、象、马、牛等动物造型。器形本身既能盛放物品,同时也是一种观赏性很强的艺术品。

  竹编更是少数民族必备的生活技能。在傣族人的眼中,如果一个小伙子不会竹编,就犹如一个姑娘不会绣花一样。景颇族人常说:“小伙子没有竹编手艺就娶不到好媳妇。”可见,当地已把竹编技术作为衡量一个人的生活能力及择偶的标准。

 

竹编提盒 天津民俗博物馆藏品
竹编提盒 天津民俗博物馆藏品

藤编秤盘(民国)

藤编秤盘(民国)

  在云南,傣族妇女外出总要在腰后挂一个精制的小竹篓———用白、黄、绿各色细竹篾编成的“笆箩”。上面编织出各种花纹,并缀以彩穗和银珠,一方面作装饰品,另一方面还可盛放一些小物件。同时也是青年男女显示自己手艺、吸引异性注意的“亮点”。

  云南普米族男女之间传递爱情的媒介,是由相互交换竹篾编成的笃笆(饭盒)来完成的。笃笆被普米族人视作幸福、吉祥、安宁的象征。小伙儿求爱时将自己精心编织的“笃笆”送给心爱的姑娘。里面除盛有丰盛的饭菜,还有粮果、丝线,意思是“我”有能力养活你,使你生活无忧;姑娘如果愿意,也要回赠小伙儿一个笃笆,里面装着糯米饭和肉,表示有能力承担家庭中烧火做饭的任务。在当地流行这样一首情歌:竹篾饭盒细细编,妹子模样编中间,只要得见妹子面,光饭拌盐味也鲜!

  除竹编外,四川的棕丝编、两广地带的藤编、葵叶编、芒萁编,也以选材优良、工艺精湛、历史悠久而饮誉天下。

  藤编,所用之藤以韧性强、又金黄闪光者为上品,海南岛所产最佳。广东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藤材的传统产区,出产梨藤、灰藤、花黑藤和盘山藤等众多品种。其中有一种“食藤”名甘露藤,“性甘以温”,可以吃,“久服令人肥健”;还有一种凉口藤,其汁不但能够饮用,还可以用来美容,“渴者断取饮之甚美,沐发令长”。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一种无“沉溺之患”的“藤埠船”。这种船是用当地特产桄榔须藤编扎而成。“头尖尾大,形如鸭母”,能够随风浪上下浮沉,穿梭自如。当初被贬至海南为官的大文豪苏东坡初见时颇为不解,惊叹之余感慨道:“番人舟不用铁钉———盖自古而然矣!”

  今天之中国,依靠手工编织“网衣御寒”早已成为历史,人们正在与时俱进,革故鼎新,不断编织出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