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历史起源来历众说纷纭】风筝最初用来做什么

2017-12-17 11:10:02 知识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风筝的故乡,制、放风筝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了。

  传说中的风筝是由木片制成的,古籍中的“木鸢”一词即为明证。汉代发明了造纸术,因此又有了“纸鸢”一名。

  风筝起源的确切时间,至今众说纷纭。

  有一种说法常被后人引用:汉朝时,韩信发明、制作了风筝。他让张良伏身其上,大唱楚腔楚调。歌声飞到被围困于垓下的楚国将士营地,一下子涣散了军心,致使西楚霸王别姬自刎。还有一种说法,来自史籍:五代时有个叫李邺的,在帝宫中将竹管捆扎在纸鸢上,风吹管鸣,乐音曼妙,于是有人联想到能弹奏出动听音乐的筝,便把纸鸢称作了风筝。后来渐渐传到民间,成为老百姓的一种玩具,并产生了春日竞放风筝的风习。

【风筝的历史起源来历众说纷纭】风筝最初用来做什么

  很早以前,一些地方的人们在立春时节多人合放一种特大的风筝,叫做“板门鹞”。这是驱邪避祸、祈福纳祥的一种仪式。把象征灾祸的板门鹞放到高空,然后割断绳索,任其随风而逝,寓意灾祸也随风消失。

  山东临沂流传一首民歌《放风筝》:“三月里,是清明,姊妹五人又去踏青,捎带着放风筝……”具体生动地反映了那地方人们放风筝的民风民俗。民歌《放风筝》不仅在一省一地传唱,在湖北、云南、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也都有,同名异调,词句大同小异,可见此风俗在神州大地是何等时兴了。

  风筝多年来都是采用竹质材料扎系架子。竹材有弹性,有一定柔韧度,分量较轻,而且折弯做圆很容易加工,加之糊纸、糊绢绸也粘得牢,因此,它始终是做风筝骨架的理想材料。唐朝以前的风筝多为军用,材质以丝绸为主。

  风筝在民间流传,究竟有多少种类,实在难以悉数归纳。

  按功能分,有纯粹观赏的,挂在厅堂或摆在橱柜上;有供玩耍的,在空中可以做翻飞、转向等动作,类似航模,虽简易粗糙,但价钱便宜。

  按形态分,有巨型风筝,如板门鹞、长蜈蚣等;也有微型风筝,如不大于人的手掌的小小“沙燕”。

  按制作分,有软翅风筝,如老鹰、仙鹤、蝴蝶等;有硬翅风筝,如沙燕等;有平挑风筝,如双燕、双鸽等;有拍子风筝,如平板的双鱼、钟鼎等;有直串风筝、桶状风筝、字形风筝、宫灯风筝、花篮风筝、八卦风筝、钟形风筝、扇形风筝、人物造型风筝、六角形风筝、脸谱风筝等等。

  按结构划分,大体可分作平面、立体以及浮雕式的。

  平面风筝,结构较简单,诸如扇形、八卦形、人物、沙燕等,平面扎系骨架、糊以纸或绢,画上相应图像,下部坠上飘带、彩穗之类。

  立体风筝,其结构就复杂多了。譬如:“龙头蜈蚣”,其头部是立体的,犹如雕塑。须用细竹条扎系,再用纸或绢贴糊,施之彩画,造型丰满浑厚,又有鲜光灵气,显得奕奕动人。蜈蚣的身体是一节连着一节的,数十米、数百米不等,也都立体化了,依其形体而做成类乎圆桶状。这样一个巨型立体的龙头蜈蚣,让它高高升到空中,冲霄凌云,龙舞虬腾,实在是壮观。

  至于浮雕式风筝,多是塑造禽鸟昆虫类型的。比如老鹰、螳螂、蝴蝶等,两翼双翅仍是“平面”做法,只在头部、躯体部分按浮雕结构扎糊。风筝正面立体感强,形象也逼真,放飞升空,能够达到真假莫辨的程度。

  风筝如按南北地域划分,可以两翅的软、硬结构一分为二:南方风柔,风筝翅翼多为“软片”;北方风硬,风筝两翅就多加了两根“肋条”把它硬撑起来。软翅风筝造型基本都属禽鸟、昆虫一类;而硬翅风筝的典型则为沙燕、金鱼以及各种人物形象。

  风筝从个别的木制,至普遍的竹骨扎糊纸或绢;从民间广为流行的玩具,到单纯的观赏工艺品,其间包含了多少民间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多年来,各地风筝的制作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北京、南通、天津与潍坊并称为中国风筝的“四大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