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归来:张艺谋的新起点

2014-12-11 09:49:23 影视资讯

  《归来》不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却是他在十余年的商业电影浪潮洗礼后,最好的一次艺术归来。它不浓墨重彩、不哗众取宠、不刻意煽情,冷静克制地 娓娓道来,展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个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家庭的多舛命运。陆焉识与冯婉瑜之间穷尽一生的互相等待,到头来只是一场徒劳,却也正是对时代创 伤无声又直接的冷酷白描。

电影归来:张艺谋的新起点

   张艺谋并没有直接撩拨文化大革命的国家之痛,他只是用“回头望”的姿态,反思那场动乱对于一个家庭持续数十年的深远影响。因此,《归来》不是一把刺刀, 它不锋利,也不张扬,它没有张艺谋早期电影里的奔放与狂热,它更像是一道刀痕,提醒今时今日的我们,不应遗忘逝去的不堪历史。

  影片的前三分之一,用一静一动两场戏,造出了巨大的波澜。

   从劳改农场逃跑的陆焉识,站在家门口,小心翼翼地叩门,不像归人,反而像是访客。他内心中渴望“归来”,但又有家不能回。门内的冯婉瑜明知爱人就在门 外,也只能暗自落泪。那道木门,已然化成了政治斗争的铜墙铁壁,无形地阻隔了两人重逢的希望。陆焉识的企盼,冯婉瑜的迟疑,屋外屋内一暗一明,形成了冰冷 彻骨的反差。在那个非常时期,家庭内部“划清界限”的悲剧被张艺谋巧妙地一笔戳中,而又点到即止,并未放肆地贩卖悲情。

电影归来:张艺谋的新起点

   火车站天桥的“小团圆”与“大追捕”,是陆焉识一家三口的第一次“团聚”,同时也是《归来》全片唯一的戏剧高潮。陆焉识急切地奔向冯婉瑜;冯婉瑜则大声 地呼喊着“焉识,快跑”;女儿丹丹被革命洪流洗脑,极力阻拦母亲与父亲相见;劳改农场的干部像捕获猎物般狂奔而至。四股奔跑的力量聚向一处,镜头也四线并 进,让人百感交集。与全片的细水长流相比,这场动态感十足的戏显得有些夺目,甚至有点浓烈。但好在张艺谋并没有就此开始继续煽情,而是很快地冷静下来,恢 复到了“平铺直叙”的主基调上。

电影归来:张艺谋的新起点

   《归来》有着大量语焉不详的留白,这是影片容易遭人诟病的弊端。尤其是当陆焉识平反归来后,冯婉瑜的失忆的确有些令人费解,再加上突然闯入的“方师 傅”,就更让人理不清头绪了。陆焉识拎着炒勺去找方师傅刨根问底的戏,起了一个头,丢了一个笑料,便无疾而终。影片的后半段,基本上就只剩下陆焉识帮助冯 婉瑜重拾记忆的不懈努力。张艺谋沿用了自己多次用过的“阳关三叠”手法,通过情节的反复来放大主题。《我的父亲母亲》中是“母亲”章子怡不断地奔跑,配合 着悠扬的音乐,以及周围的田野风光,既有视听上的渲染,又跑出了执着的爱情。《归来》里所用的是“读信”。陆焉识作为一个好心的“读信人”,一次又一次地 给冯婉瑜读他在劳改农场时写给她的家信,信中没有阶级斗争的血雨腥风,也没有沦落异乡的心中苦楚,有的只是一位“流放父亲”对妻子女儿的声声挂念。简陋的 室内场景,单调又平淡的对白,一定程度上拉长了感官时间,其实非常考验观众的耐性。直到最后,冯婉瑜依然没能认出陆焉识,她只记得5号要去火车站等待陆焉 识归来,却不知道她等待的人,正在她身边与她一同等待。字牌上的“焉识”两字,也恰恰点出了《归来》无解的疑问——疾风骤雨之后,怎么才能再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