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丁顿熊》:外乡青年归化英伦指南[第2页]

2015-03-16 10:56:22 影视资讯

  如果把故事的主角看成是一个叫帕丁顿的秘鲁青年偷渡客就了然了。因上一辈人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园毁尽的帕丁顿在婶婶的指引下,只身扒船来到伦敦寻求投靠。影片和原著作者都借鉴了二战时期离开英国的孩子的形象——他们脖子上挂着牌子,一旁是随行物品行李箱——这不仅是帕丁顿初抵伦敦车站的形象,还成了它的经典造型。初到伦敦的帕丁顿熊其实是傻根进城,人们行色匆匆,谁也不待见它,也不恐惧他,从这点可见,帕丁顿仅只是个不入眼的偷渡客,而非猛兽。接下来的故事,自然是外乡青年归化的问题。

  这个故事在往下挖,还可以在殖民问题上发掘更多。博物馆大反派的生物学家父亲那个引子,其实是个帝国殖民桥段,他对熊文明的陈述不被认同,并因为保护他们而被排挤的背后另有深意,影片所谓的熊标本,就是帝国殖民侵入的指代。虽然这位生物学家护卫他的熊朋友下场悲戚,但谁也没能止住欧洲人对南美的殖民入侵。当然,这一切都是过去式,影片中的“当下”,正好反过来,演绎了一个秘鲁偷渡客的“后殖民时代”。 文明的博弈就是这般有趣。

  卡通的帕丁顿熊,是个从娃娃抓起的文化输出,电影《帕丁顿熊》,更多的是“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的新伦敦诉求。早已失去了世界中心地位英伦,如今也只有通过这样海乃百川的态度来谄媚世界。当然,这并不是说伦敦什么人都欢迎,以帕丁顿熊为例,首先它得懂英文,并从长辈哪里学到文明世界的基础知识,尽管如此,它依旧只有通过英勇上报等精英化之举,方得以社会以及布朗一家的认同,最终找到家的感觉。

  同样是滞后的批片引进,大白和帕丁顿熊在中国的遭遇高下立现。除了各有所长的卖萌,大白飞天遁地的能事帕丁顿远不能比,对于中国观众来讲,没有大场面的电影,要想他们买单可不容易。再说,大白是给世界一个暖暖的拥抱,帕丁顿熊是期待世界的暖抱,我们人人都幻像他人的安慰和暖抱,却未必有主动给予他人暖抱的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