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遥》影像“狂欢”与老上海摩登

2015-04-12 13:24:01 影视资讯

  姜文导演的电影近几年颇受电影与舆论界关注,其作品个人主义色彩强烈,很难从类型电影角度去审视他的作品,从叙事、人物、结构等哪一方面都很难 理清他创作的主要脉络。从第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1993)到《一步之遥》(2014),21年中,姜文导演了五部电影,这些电影表现的人物与故事情 节各不相同,所收到的评论也是毁誉参半。最近的《一步之遥》放映后,很多人连呼看不懂,批评之声不断。然而,如果仔细分析姜文的这些影片,我们会发现,姜 文这些用后现代方式拍摄的时不时穿插着“欲望”“征服”“现实与梦境”等情节的电影有一个共通之处——影像的“狂欢”,到目前为止,商业片《一步之遥》可 以说是姜文影像“狂欢”模式最突出、最重要的代表。

《一步之遥》影像“狂欢”与老上海摩登1

  一、“狂欢”理论

   “狂欢”理论首先由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1895—1975)提出,他从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众欢庆活动、化装舞会、彩车游行等狂欢节活动中创 造出“狂欢式”概念,“狂欢式”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被巴赫金认为是所有狂欢节式庆贺活动的总和,是狂欢节内涵的扩大。“狂欢式”被转化为文学 语言后,巴赫金称之为“狂欢化”。巴赫金认为,“狂欢”的作用是其能使人们压抑的情感得到宣泄,禁令和绝对理性被暂时否定,禁忌和说教被暂时抛弃,日常的 典章制度与一些清规戒律被完全抛开。“狂欢”让人们摆脱等级制度的束缚,体现出一种表现自由与平等的文化享乐主义。“狂欢”是一种没有界限的意识形态,它 满足了人们情感和心理多方面的需求,甚至是表现出一种纵欲主义。

《一步之遥》影像“狂欢”与老上海摩登

   姜文导演的几部影片中,常常出现视觉画面与影片节奏上的“狂欢”的场面,这些“狂欢”场面有些是为了反映人类本性的需要,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 一群人在莫斯科餐厅中的饮酒狂欢,《鬼子来了》焰火晚会中宾客双方的载歌载舞、村民在酒后的各种精神放纵;有些则是通过高投入有意识地在制造“狂欢” 的画面效果,给观众以视觉与精神上的兴奋与欢愉,如《让子弹飞》中以张麻子为首的麻匪们的策马扬鞭、倾泻满地的枪弹白银、攻占碉楼后民众抢分黄四郎家产的 欢畅,让观众真正见识到了姜氏影像“狂欢”的魅力。继重金堆积的商业片《让子弹飞》取得票房的成功后,姜文又开始了他导演生涯中更大场面的影像“狂欢” ——《一步之遥》。相比前几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商业性最强,“狂欢”场面表现得也最放纵。按照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具有“狂欢”场景的影片不仅能在视觉 上吸引人,更能使得影院中的观众精神上受到感染,心理上得到放松,最终取得非常愉悦的审美心理效果。

  二、《一步之遥》中摩登元素的“狂欢”

《一步之遥》影像“狂欢”与老上海摩登

   姜文在布置《一步之遥》中的影像“狂欢”时,摩登元素的选择与设置较为放得开。不同于《让子弹飞》的山区与小县城的故事发生地,《一步之遥》定位在了 20世纪20年代与纽约、伦敦、巴黎同为世界大都市之一的上海,作为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最密切的城市,上海是当时中国西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其“摩登” 元素已经充斥于人们尤其是社会上层群体的衣食住行当中。可以说《一步之遥》中的影像“狂欢”,主要就是“摩登”视觉元素的“狂欢”,这些“摩登”视觉元素 是对那个时代场景的还原与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