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魔战士》改造科学怪人:简化其头脑,靓化其外表

2015-05-25 09:46:41 影视资讯

  《屠魔战士》改编自玛丽-雪莱出版于19世纪三十年代的小说《科学怪人》。这部小说至今被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鼻祖,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而这位玛丽-雪莱也非碌碌之辈,他是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妻子。小说出身名门,想象怪诞奇崛,不仅是文字版流传甚广,自打有了电影这门艺术形式后,它就成了编导们争相改编的香饽饽。

《屠魔战士》改造科学怪人:简化其头脑,靓化其外表

  狮门影业的这一版改动最大。我说的不是剧情,而是它把科幻片改成了魔幻片,从文学类型上来了个乾坤大挪移。这么改自然有这么改的道理,科学家站在前人肩膀上可以把研究搞得更高精尖,艺术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面临的是层层的“所知障”。因循前辈意味着穿新鞋、走老路,这是后辈创作者所不愿意的,也是商业规则所不接纳的。你必须有新的构设,哪怕只是形式上的更动--事实上,很多翻拍主要就是致力于形式上的奢靡和炫技化。

  具体到这版《屠魔战士》,也是按照当下好莱坞电影的主流逻辑创作、生产的。什么是近20年来好莱坞的主流逻辑?就是:简化其头脑,靓化其外表;消除其复杂多义性,归化于简洁明了型;不要思想要特效。原版《科学怪人》是奔着人类的先天善恶和后天养成之间关系挖掘,一个样貌丑陋但心地美好的科学怪人,生生被喜欢漂亮脸蛋、讨厌怪模怪样的人类逼成了暴戾的凶手。可是这并非人类本意,只是集体无意识的举动。最后,制造了科学怪人的弗兰肯斯坦出手,与怪物同归于尽。是不是无限怅惘?是不是启发了后世无数制造了机器人又恐惧于机器人过于强大危及人类的电影?

  《屠魔战士》没有这层纠结,或者说不再以此为重点。影片用开场五分钟解决了原著一直紧抓不放的核心命题,弗兰肯斯坦追杀他的造物到苦寒之地,顶不住寒冷自己挂掉了。没有灵魂的科学怪人葬了他,正前景未明之时,神魔交战中神的一方--石翼兽把他抓紧了自家的大本营。石翼兽女头领赐他以“亚当”之高级花名,规劝他加入抗魔阵营。可是亚当并不因为有了好名字就有了责任感,他不肯拔刀相助,乘乱逃走,融入茫茫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