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公关的中国式道歉[第2页]

2015-07-22 10:04:03 社会热点

  如果换种表达方式,无论是道歉者,还是索歉人,当然还包括围观群众,在各自面对道歉的姿态里,只是将道歉定义为修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只要达到了这样的目的,道歉就算是成功的。

   可谁又曾关心,这样的道歉注定参杂了太多的功利元素,自然就抛弃了道歉本身所必须具有的真相与反思。而以道德为出发点的道歉,为了能够使得索歉之人亦或 者围观者更容易接受,那么就必须放弃从自身良心出发,而按照索歉之人的口味进行道歉,所以在很多的道歉中,都往往要“深挖”令人满意的犯错的思想根源,如 贪官的道歉,往往强调“放松警惕”,红卫兵的道歉,往往说“自己年少无知受人蛊惑”,总之,道歉源起的那次错误,仿佛是一次意外的失足,在“不可抗拒”的 大环境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次行为。

  这个过程中,道歉没有确定对象,也是放弃良心与真相反思的一个因素。人们看到,道歉的对象往往是大而 虚无的“公众”,看似人人都在审视着自己的错误,实际上你的错误究竟伤害了谁,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回答。也因此,你的道歉有没有道歉本身应该得到的成效, 谁也说不准,而对于道歉者来说,求得自己给自己的一份宽慰,求得人际关系的一次功利性修复,这就足够了。

  韩寒说,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 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式逻辑。而道歉似乎也是如此,一种是基于真相反思与良心发现的道歉,一种是为了道歉而道歉的中国式道歉。简言之,不求是非真相,不论 诚意,更不管道歉对象是谁,只求一句“对不起”。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很多人还一厢情愿地将这种“中国式道歉”理解为“忏悔”。这便使得道歉如同“重新做 人”一样,原本只应当在良心受困于囹圄之时才表达的东西,如今像极了一句公关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