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主演电影《鬼子来了》为什么被禁 鬼子来了豆瓣影评:重视安宁的农耕生活[第2页]

2015-03-04 10:57:15 影视资讯

  三、敬畏服从于权威势力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封建制积习浓厚的国家,农民目不识丁处于贫瘠闭塞的乡野,受制传统文化里的“愚忠”思想,“又没有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因此权威依赖倾向最为明显。他们常以牺牲个性做顺民为代价,企图获取一种生活的稳定。”正如马克思所言: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姜文主演电影《鬼子来了》为什么被禁 鬼子来了豆瓣影评:重视安宁的农耕生活6
姜文主演电影《鬼子来了》为什么被禁 鬼子来了豆瓣影评:重视安宁的农耕生活

  姜文对于中国民众的权威依赖及崇拜心理在影片中也有所体现:挂甲台设置了三种或明或暗的权威力量,即“日本鬼子”、五舅姥爷、神秘人“我”。电影中日本人是最明显的权威存在,故事一开始就明示挂甲台被日军所占领。全副武装的鬼子和手无寸铁的乡民形成了占领者和奴役者的关系,在乡民心中“日本子”就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对其本能地感到陌生而畏惧,在对方允许自身苟活的情况下,乡民接受了这种被占领。“二脖子”为鬼子打水,孩子们接受鬼子的糖果。特别是大联欢时,五舅姥爷主动敬酒、八婶子讨好献唱……这其中既有收获粮食的喜悦也有向日军示好的心理。乡民们俨然把对花屋的恩惠当成了可被日军(权威势力)接纳、交好的资本,当然这只是村民一厢情愿的幻想,屠杀就在他们无知和自以为是中悄悄酝酿,姜文通过这种黑色幽默将乡民骨子里的忘性和奴性展示出来,他要告诉我们:狼与羊永远无法成为朋友。第二个权威来自五舅姥爷,他是村中唯一读过四书五经的儒生,挂甲台一纵乡民唯他马首是瞻。马大三遇到棘手问题时都是找五舅姥爷拿主意,村里的小辈们任他指派差遣,就连疯癫的七爷在他的呵斥下也会乖乖闭口。五舅姥爷是谁,他是否就是鲁迅笔下落魄了的七大人或鲁四老爷?尽管穷困潦倒变成了农民,但余威犹在,挂甲台仍旧震慑于他的“满腹经纶”“之乎者也”,在一定程度上他就是封建乡村秩序的化身,只是五舅姥爷的这种权威力量在影片中被姜文处理得非常隐蔽。第三个权威是神秘人“我”,这是更为隐晦的权威统治,从其责令马大三审俘虏的细节猜测,“我”也许是隐蔽的抗日力量,村民们对这个“我”同样充满了服从和敬畏,正因为对“我”的顾忌,两个日俘的处置才变得左右为难,马大三每每听闻到“我呀”的答话立即会变得惊慌失措,“别我我呀,我怕这个‘我呀’”。而“我”对马大三的简单粗暴以及后来不负责任的消失也是权威与非权威间不平等关系的映射。不能不说姜文对这三种权威势力的设置是有意味的,中国民众权威依赖及崇拜心理同样是民族性格中的劣根,这是导致我们缺乏质疑及反抗性精神的根由。

姜文主演电影《鬼子来了》为什么被禁 鬼子来了豆瓣影评:重视安宁的农耕生活7

  四、浓厚的宗族守护意识

  近代乡土中国社会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社会,乡民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往往都和宗族有着密切的关联。一个村落往往就是一个宗族,同一宗族的人“生相亲爱,死相哀痛”。这种宗族主义价值取向在影片《鬼子来了》中同样得以体现,挂甲台是华北山区十几户人家组成的小村落,除了鬼子和那个偶然闯入的“我”,几乎没有外人造访,从人物间沾亲带故的称呼上看,家家户户属于同一宗族的可能性极高,即便不是同一宗族,但长幼有序、尊卑有致的乡邻关系也会形成“类宗族”的关系,众人对五舅姥爷的信奉与服从在某种程度上等同族人与族长的对等关系。乡民平日里虽然有各自的算盘,但大事上还是团结一心彼此照应的。正如马大三遭遇到的种种麻烦,总是和同辈商议最终由长者五舅姥爷定夺。有意思的是,姜文在影片中给人物的名字都编排上了数字:一刀刘、二脖子、马大三、四表姐夫、五舅姥爷、六旺、疯七爷、八婶子,这些称呼的数字可以顺序相连,似乎暗示着乡民们间紧密的联系,完全是宗族文化体系构建的暗示。再者就是影片的结尾处理,之前性格还有些胆怯怕事的马大三竟然敢单刀赴会独闯战俘营砍杀鬼子,这种突发的勇气和血性不是来自民族大义而是主人公骨子里的宗族复仇意识在作祟,马大三最终在国军的指令下被鬼子砍了头,滚动的头颅露出诡异的笑容,除了对自我愚善的嘲讽,还有对族人有所交代的坦然。

姜文主演电影《鬼子来了》为什么被禁 鬼子来了豆瓣影评:重视安宁的农耕生活8
姜文主演电影《鬼子来了》为什么被禁 鬼子来了豆瓣影评:重视安宁的农耕生活

  五、结语

  姜文在一次访谈中说:“我觉得一场灾难的发生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灾难后我们不能深入地研究和总结这场灾难的根源。”正是基于这样的立场,《鬼子来了》摒弃了伪爱国情怀的造作与对革命基层光辉形象的虚饰,[5]用戏谑化的方式演绎着近代乡土中国民众真实生存姿态和价值取向,这种自我暴露可能会导致灵魂的尴尬与隐痛,但是我们需要正视自我的勇气和胆量!